#人文游
#登山
#摄影
#自然奇观
前言
动笔写这段经历时已经是回到“人间”8天以后了,现在手指和脚趾还有些麻木,两只手的手背上都各有一道被灼伤一样的深深的印记,脸上的爆皮已经褪去,基本上还原了本来的面目,肉体上的疲惫渐渐消失了,一大波工作排山倒海般袭来,精神上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穿越?为什么要自虐一样的行走?其实同样的问题我在山上也问了自己无数遍,是为了挑战自我,还是为了寻求刺激?是为了实践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的思想,还是单纯的为了远离城市的喧嚣?到现在也没有给出自己满意的答案,但是你要问我,下一次还会这样行走吗?我会更加坚定的告诉你,一定!一定要比这次更有高度、更有难度,更具挑战性。 
源起
在公司里,大家对太白山都很陌生,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了太白山穿越。其实,一开始我只是想在网上为夏休寻找一个远离城市,可以休闲放松几天的地方,连着看了几篇太白山穿越的帖子,图文并茂,字里行间的艰辛与喜悦,一下子点燃了我徒步登山的热情,将长期以来对户外徒步的梦想从潜意识中唤醒,把之前看过的旅行、徒步日记等书籍中的主人公替换成自己,幻想着自己背着行囊走在山间的样子,期待又夹杂些许兴奋。同时,新买的Suunto户外手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总想测试一下它在户外的表现。后来又在网站看到了几张漂亮的太白山风光片,更坚定了此行的决心。
从决定到出发有不到20天的时间,可是需要准备的事情却很多,每天加班后回到家,便一头扎进电脑里,决定行程、购买车票、联系住处、采购装备,每天凌晨1点以后才能躺下睡觉,离出发时间越近,失眠也越发严重了。之前,或因为度假,或因为出差,也去过不少的地方,都不像这次时不时会有一丝紧张的感觉袭上心头,伴随着对徒步路线和户外知识的逐渐了解,这种感觉也愈来愈强烈了,因为作为一头没有行走经验的菜驴,这次旅途未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路线
最初,通过对太白山相关信息的收集,首先知道的是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概况,从眉县的汤峪镇出发,坐景区内的环保汽车可以到达缆车站,途中经过一些风景不错的景点会停车让游人拍照,到达缆车站后或步行或乘缆车可以上到拜仙台,再往上攀登500米左右可以到达海拔3300米以上,名叫天圆地方的景点,这里竖立着中国南北分界点的界碑,一般的短途游就到此为止了,然后原路返回,一天的时间可以稍稍体验一下秦岭的壮美,呼吸一下没有pm2.5的林间清新的空气。
可是对于一年才有一回九天的假期,选择这个路线显然有点浪费,随着之后无休止的搜索和翻看太白山相关的文字,在各位驴友的帖子中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名字逐渐清晰起来,拔仙台、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玉皇池、跑马梁、药王殿南天门、老君殿、老庙子、都督门、铁甲树、厚畛子等一系列新的名词频频出现,之后在帖子中找到了一张串联起这些名词的非官方的行走路线图,让我对穿越路线有了整体的认识,原来除去太白山一日游以外,大致上有三条常被提及的穿越路线,分别是南北穿越、南南穿越、鳌太穿越,这些路线更是被细化成13条,标记了各自所需的时间以及难度系数。
照片:路线图
鳌太穿越需要时间最长,大概要6~7天时间,属于专业户外队员的穿越路线,难度系数5颗星,必须有向导,需要比较完善的户外装备;
南南穿越(厚畛子-都督门-老庙子-跑马梁-拔仙台-大爷海-玉皇池-南天门-铁甲树-厚畛子)需要时间大概4~5天,属于准专业户外队员的穿越路线,难度系数4颗星,必须要有向导,需要自带帐篷宿营;
南北穿越(厚畛子-铁甲树-南天门-玉皇池-三爷海-二爷海-大爷海-拔仙台-大文公-小文公-拜仙台-下板寺-汤峪)需要时间大概3~4天,属于户外爱好者的穿越路线,难度系数3.5颗星,理论上要有向导,可以自带帐篷宿营也可以住在山里的接待站。
在整理了五六个穿越日记后,结合自己的时间、体力以及打算不请向导独自穿越的想法,最后选择了中等难度的南北穿越作为我首次户外徒步的处女秀。从驴友的穿越日记上看,这条路线路标比较完善、中途水源丰富、植被分布特点明显、重要的是有接待站可以提供食宿,可以放弃帐篷、地席、隔潮垫、营地灯、气罐、灶头、炊具等装备,同时也可以少带一些食品,减少负重。
行程
因为休假前后还要到公司加班,特意安排了火车出行,这样加班后可以直接坐火车出发,回来的时间也正好可以从火车站直奔公司,另外,最近飞机的安全总是令人不安,而且乘飞机有很多限制,给行李的打包带来不便,比如不能带打火机、三脚架,登山杖需要分开行李托运,说实话,价值6000多元的三脚架实在是舍不得托运。
然后,在5个小时的高铁硬席和11个小时的直快卧铺之间权衡,最后选择了直快软卧,一来这个时间正好可以将各交通工具之间时间的节点相连,二来比高铁便宜,而且可以舒服的睡上一觉。
网上购票非常便捷,在12306.cn上购买了8月9日的Z19和8月14日的Z20,得到了一张上铺和一张下铺,然后迅速预定了厚畛子和西安各一晚的住宿,至此总体的行程就明确了。见附表一:
8- 9
7:00家→8:00公司16:00→17:10天津站(C2238)18:00→18:32北京南→地铁4号线→10号线→9号线→19:20北京西(Z19)20:43
8-10
7:58西安站→长途汽车站→10:30周至县13:30→15:30厚畛子
8-11
6:30厚畛子→铁甲树→三合宫瀑布→老君殿→南天门
8-12
6:30南天门→药王殿→玉皇池→三爷海→二爷海→大爷海→拔仙台→大文公→小文公
8-13
6:30小文公→拜仙台→上板寺→下板寺→汤峪→西安
8-14
7:30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古城墙鼓楼→钟楼→火车站(Z20)19:55
8-15
7:18北京西→地铁9号线→10号线→4号线→8:30北京南(C2021)9:29→10:02天津站→11:00公司15:00→16:00家
附表一:行程计划
后来事实证明,尽管制定了详细的日程,在行走路线图上也标注了各个节点的时间,还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登山的第一天就出师不利,在漆黑的夜晚,被困在进退两难的半山腰上,此为后话。
照片:4张车票
装备
还是先说说装备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之前出门旅游,不管是自助游还是跟团游,都只需要带一些衣服和洗漱用品即可,但是这次纯属户外徒步,全程海拔3000米以上,需要在山里吃住3天,由于没有任何实战经验,所以在户外网站对户外生存需要的装备和一些技能进行了恶补学习。
根据户外网站和驴友日记中给出的参考意见我整理出了此行的装备清单,见附表二:
冲锋衣、抓绒衣裤、速干衣裤、遮阳帽、魔术头巾、手套
饼干、面包、榨菜、火腿、罐头、方便面、巧克力、牛肉粒、鸡蛋、黄瓜、水、红牛
帐篷、地席、隔潮垫、气垫、睡袋、营地灯、气罐、灶头、野外炊具
香皂、刮胡刀、牙刷、牙膏、洗头水、毛巾、面霜、梳子、防晒霜、湿巾、面巾纸
登山杖、护膝、护腰、雨衣、登山鞋、水袋、水壶、小毛巾、墨镜
Suunto手表、手链、手机、移动电源、打火机、瑞士军刀、手电、头灯、身份证
强氧摄影包、5DⅢ单反、24-105mm镜头、CPL、ND8、ND1000、黑卡、三脚架、快门线遥控器、电池、16GSD卡、气吹、镜头笔、清洁套装
感冒片、氟哌酸、藿香正气软胶囊、诺迪康胶囊、VC泡腾片、碘佛、白虎活络膏
创可贴、风油精
    附表二:装备清单(其中黑体字部分是我携带的装备)
    但是想要把这些东西全部放到50L的探路者登山包里确实非常困难,而且估量着分量也不会轻,对于有腰间盘突出症的我来说,能否背着20多公斤的背包长时间攀爬崎岖的山路,也是未知数。几经考虑,最终还是果断地放弃了户外宿营的装备,只保留了睡袋,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决定即正确又失败。
插图:全体装备照片
    对于初次尝试户外徒步的我来说,这个清单里的装备有很多需要马上购入,如:睡袋、登山杖、护膝、速干衣裤、强氧摄影包,还有抗高反和抗疲劳的诺迪康胶囊,虽然在选择品牌和卖家上费了不少的周折,但是不得不说这几样装备的购入和使用给4天3夜的登山徒步带来了非常重要的保障。
    重要装备-1   睡袋
    虽然放弃了户外宿营的打算,但是仍然坚决的带上了睡袋,理由说起来有些矫情,因为在网上的帖子中几乎所有描写接待站的住宿条件时,都有几个共同的关键词,男女混宿、大通铺、气味污浊,言外之意就是能够栖身,但不要计较卫生条件,当然,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里住宿,挑剔环境是没有道理的,户外徒步本身就是要有入乡随俗的意识和随遇而安的态度,不过,从小养成的清洁习惯很难一时得到改变,选择睡袋不仅可以增加一层保暖防护,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帮你抵御心理上对大通铺的抵触,有了睡袋的屏蔽,可以更轻松的入眠。
    因为这次登山不考虑在户外宿营,也就没有考虑它的防寒指数。防水轻便,容易携带是首选条件,所以下单购买了NH睡袋,结果这个睡袋在登山的第一天夜晚就发挥出了淋漓尽致的作用,当我把它从头到脚套在身上,坐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坡上的时候,一股暖流从心底油然而生,连同冲锋衣一起保护我抵御住了山里夜晚寒冷空气的侵袭。
   重要装备-2   登山杖
    购买登山杖破费了几番周折,起初只知道登山杖在徒步登山中可以增加稳定性,减轻膝盖的负担,但是对于如何选购登山杖却一无所知,为此我翻看了很多关于登山杖的文章,逐渐对登山杖的品牌、材质、构造有了一些了解。
    登山杖从构造上分为手柄、腕带、支杆、锁紧系统、泥托、杖尖。手柄多采用泡棉、软木、橡胶、塑料等材料做成,其中泡棉、软木手感最佳,还具有吸湿排汗功能,可以起到防滑作用。
    手柄的式样有直柄、T柄和斜柄之分,直柄更适合登山;
    腕带是常常被忽略但又非常关键的部分,因为登山的时候登山者与登山杖之间力量的相互传递大部分是通过腕带进行的,好的腕带在设计和材质上也有讲究,一般中部较宽,两侧较窄,内侧为绒面防摩擦材质,既不勒手也不会磨伤手腕,整体结实耐用,方便调节松紧,吸湿速干;
    常见的支杆材质有钛合金、碳纤维、铝合金等,其中钛合金最轻便,强度好,耐腐蚀,但是价格比较昂贵。碳纤维也很轻便,具有很好的弹性和韧性,无需设置避震系统即可达到减震的效果,价格稍高。铝合金结实耐用,价格低廉,但是易腐蚀,重量稍重;
    锁紧系统是登山杖的核心安全部件,这个地方要是出了问题,肯定会马失前蹄,轻则摔伤重则危及生命,所以一定要选择经过认证的安全锁紧系统,例如Flicklock关节锁紧系统、3LS安全锁紧系统等;泥托或雪泥托一般使用在泥泞的山地、沙地或雪地环境,在遍布荆棘和灌木丛生的山间反而很容易挂在枝条间影响便利性;
    杖尖一般都选择碳钨钢材质,坚硬防滑,具有一定的穿透性。
    了解了这些以后,再考虑到质量保障、安全性、使用环境、今后使用的频率以及尽可能的减轻负重,决定入手一只中等价位的碳素材质登山杖。之后在京东、淘宝上搜索的时候新的问题出现了,收合长度多少便于携带、全开长度应该选择3125px还是3375px?三节还是四节?网络上的回答五花八门,撇开收合长度和节数不说,全开长度众说纷纭,有人说3125px足够了,3375px是给欧美老外的,也有人说4250px以上的身高就要选择3375px长度,最纠结的是我喜欢的几款恰好只有3125px长度。
    好在有比较专业的驴友给出了长度选择方法,手臂自然垂下,以手肘为支点,将前臂上举与上臂成90度,手肘到地面的距离加上250px就是平地或上坡时需要的长度,下山时要在这个长度上再加上10-375px,这么算来还真的需要3375px长度的才行,时间紧迫,在出发前一周下单,三天后顺利的拿到了开拓者超轻三节碳素登山杖。在4天的徒步登山中,基本全程杖不离手,无论是上山还是下山,这对杖子不仅给了我很好的保护,还分担了负重,减轻了对膝关节和腰椎的压力。
    回来后清洁检查登山杖,除了表面有些划伤、杖尖套轻微磨损以外,其他完好如初。
    另外还有一个事不得不说,登山一定要购买双杖,带一个等于没带。
   重要装备-3   护膝
    很多老驴都推荐使用护膝,确实登山对膝盖的磨损是很大的,登山过程中膝盖往往要承受人和背包的整个重量,特别是在下山的时候,膝关节的软组织更是频繁的受到全身重量的冲击,一旦在途中受到伤害,放弃继续登山是小,可能会拖累整个团队,如果是一个人单独行动,自己很难顺利下撤。所以做好万全的保护非常重要。按照老驴的指点,我选择了前方开孔,两侧带有可弯曲金属弹簧片的轻度制动护膝,一开始在京东看上了美国的LP,不过价格实在高的离谱,本着支持民族产业,严格控制预算的原则,最后购买了李宁的这款AQAH222,两只的价格比一只LP还要便宜。
    实践证明,登山过程中它不仅起到了保持膝部稳定,分担膝关节承受的沉重负荷,还起到了保暖的效果。当然,即使有护膝的保护,在登山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行走的姿势,配合登山杖尽量减少对膝关节的冲击。
   重要装备-4   速干衣裤
    长时间在户外行走,特别是登山时,不仅经常会大汗淋漓,山间灌木的露水也会打湿衣裤,试想如果穿着一身从里到外都湿透的衣服,裹在身上,不仅非常不舒服,也会限制了行动自由。在寒冷多风的山里,长时间穿着湿的衣服还会增加感冒的风险,所以排汗速干、舒适透气的速干衣裤也是必须的,追求舒适的话可以从速干内衣裤开始。
    目前速干衣裤有防泼水透气型和不防水速干型两大类,但都不是耐火材料做成,需要尽量远离火源。选择哪款要看你使用的环境和你口袋里的预算。
    我选择的是鹰岩的巅峰系列户外速干衣裤,除了款式,主要是喜欢它特有的腋下透气系统,因为背着登山包后背的透气系统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另外这款速干衣裤的面料采用的是3M Scotchgard速干面料,高效透气、超强吸湿、超强去污,据介绍还能有效抵抗紫外线的侵袭。4天的行走证明其功能和商品介绍大致无二,在速干方面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不过在耐磨方面并不像介绍的那样夸张,个别地方频繁接触岩石,磨出了很多道子,也许这正是此次穿越路途艰辛的最好记忆。
   重要装备-5   强氧摄影包
    为什么要买强氧摄影包?
    理由是,作为一直在持续发烧,温度不退的摄影爱好者,每次户外行动都是难得的实践机会,平时休息日只能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扫扫街,拍一些建筑、花草、人文小品,每次看到网络上大气磅礴的风光片就羡慕不已,这次终于有机会走出去体会大自然的壮美,绝对不能丢下我的小三(小三是我对5D mark III昵称)。
    在选择带什么镜头,带什么附件时着实让我费了一番心思,考虑到户外摄影的风险,不忍心地放弃了刚刚从日本带回来的爱死小白兔和600EX-RT闪光灯、放弃了速道悍马快速背带,只带上一头走天下的24-105mm、快门线、遥控器、滤镜、足够的电池和记忆卡,当然还有我的捷信三脚架和RRS球台(这对组合还是有些分量的,但是为了增加稳定性,提高出片率只能豁出去了)。
    放弃一些设备的另一个原因是担心背包的重量,平时背着双肩背的乐摄宝装着20几斤的设备一天下来都会腰酸背疼,所以我常开玩笑说玩摄影是个体力活。可徒步登山还是要尽量减轻负重安全才有保证,而且背着一个登山包也不可能再背上乐摄宝摄影包了,把小三放到登山包里和其他装备混载在一起那也绝对难以想象。于是萌生了买一个方便户外登山的摄影包的念头,既能对小三有很好的呵护又要方便携带,最好便于随时取放,网络再次发挥了它的强大能力,度娘很给力,搜出了强氧户外摄影包。
    这是一款国内自主研发的单反相机包。从户外的帖子中可以看出其受欢迎的程度,带着试试看的态度(其实也没有其他的选择),在天猫上快速下单,出发前顺利到手,个头正好、防护厚实、做工细致、拉链滑块、自带雨罩。
    这款背包的特点是既可以单肩(单肩时一定要斜挎,否则总是从肩膀上溜下来)也可以和登山包组合挂在胸前,特别是挂在胸前的模式,非常便利,在行走的这几天真正做到了想摄就摄,取放自如,由衷的要给设计者点赞,我想设计者一定也是一位酷爱运动的摄影爱好者吧。
    非要找出点瑕疵的话,那就是胸前模式不便于看到脚下的路,不过在实践中我感觉可以通过调节扣件组的长短找到相对合适的位置。
   重要装备-6   诺迪康胶囊
    我是从穿越太白山的驴友的帖子中看到这个药的,说是在抗疲劳、缓解高反上很有效果。记得去年夏休去香格里拉的普达措,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在高海拔徒步确实感到有些头晕、呼吸困难,事前听从导游的意见买了2罐氧气带着,虽然没有用完,但是感觉对高反多少也起到了缓解的作用。这次平均海拔3300米以上的行走和3767.2米的冲顶,比普达措的路要艰难很多,为了以防万一,决定购买此药。
    在网上的药房找到此药,说明上写的是“主治益气活血,通脉止痛。用于气虚血瘀所致胸痹,表现为胸闷,刺痛或隐痛,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等症。冠心病、心绞痛见以上表现者”。并没有提到缓解高原反应,但是其主要成分是圣地红景天,我想应该可以对高反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且网上也有不少篇幅介绍其对应高反的效果。后来得知,人到达高海拔后,脊髓会很快产生大量新红血球,以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这些新红血球使血液变得粘稠;同时,由于空气干燥稀薄,呼吸加速,使体内水分丧失比平原快,这种脱水更加剧了血液粘稠。血液过于粘稠,会导致血液循环缓慢,氧气输送效率低下,全身各个器官都会因缺氧而出现各种反应,如脑部缺氧导致头痛、头昏、嗜睡;消化系统缺氧会造成消化不良、厌食;肌肉缺氧会使活动缓慢、浑身乏力,这就是所谓的高原反应,所以需要益气活血,通脉止痛,这么分析此药正好对症。
    由于出发时间迫在眉睫,在网上购药既担心安全又担心时间没有保证,试着在小区里的海王金星药房询问,没想到竟然有货,赶紧买了两盒带上。
    我是在上山的第一天开始吃的,每天3次,每次2粒,一路上除了体力透支引起的疲劳,基本没有发生高反的现象,甚至比在普达措还要好一些,不知道是药物巨大的疗效还是因为按时吃药心理上坦然面对的结果。
    以上这些装备既不是名牌产品,也不具备高大上的特质,对于老驴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当然也不是说这以外的装备不重要,例如冲锋衣、登山鞋、打火机、手电等等,而是这几样新添置的装备在这次穿越中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8月8日晚上这些装备或塞入包中,或挂在包外,上称一称,16Kg,这还不包括三天的饮用水和食物,将近凌晨2点,带着兴奋和一丝紧张,迷迷糊糊地躺下睡了。
照片:背包合影
启程
今天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日子,启程去攀登一座未知的山峰算是自己送给自己的礼物。选择这样的方式来庆祝44岁的生日在一些人眼里看来可能有些另类,但是我自己倒觉得很有纪念意义。
虽然是休息日,但是公司安排了地面施工,所以要先去公司安排和确认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下午再赶往火车站。尽管前一天睡得很晚,但还是很早就醒了。起来再次确认了行李,简单吃了点东西。7:15乘车前往公司,看着车窗外晴朗的天空,蓝天下朵朵白云,心情非常舒畅。
原定需要1天半的工作在大家的努力配合下,只用了1天时间就完成了,真是很开心。
按照计划,16:00左右离开公司,17:00到达天津站,17:50准时登上开往北京南的城际列车,这是一个顺利的开始,希望今后几天的徒步征程也能够顺利平安。
照片:在天津站候车中
从北京南到北京西,要转乘2次地铁,因为事先做足了功课,换乘基本没有耽误时间,当我19:40从地铁9号线 “北京西站”出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下来了,眼前的景象和我想象的大相径庭,行人如织、秩序混乱、进站口的标识一时也很难找到,相比北京南站真是有天壤之别,很难想象这是帝都的火车枢纽。
一边寻找进站口标识,一边向站内工作人员打听,好不容易找到了写着进站口的地方,卸下腰包、摄影包、登山包,顺次放在安检机的皮带上,看着自己最后一件行李进入安检机的卷帘,然后快速移动身体通过安检门,站在机器的出口,再把几个包逐一拾起挂在身上。顺着人流大步向前走,可是走出几步,仍然没看到候车室的提示。
时间紧迫,赶紧找人再问,身穿制服的小姑娘看了我的车票,给我指了指出口,说要从这里出去然后左拐,从另一个进站口到达候车室。MG!这意味着又要经历一次安检, 40多斤的行李卸下再背好,实在是一件很烦人的事情,不仅仅是因为重量,还因为人多手杂,要担心行李遗失,每次安检过后都弄得一身大汗,至此,今天已经经历了5次这样的安检,这也算是登山前的热身吧。
 照片:北京西站的候车室
    因为在西站耽误了不少时间,到达候车室的时候已经开始检票了,匆匆的买了两瓶水,登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车厢很整洁,被褥也很干净。安置好行李,放松一下肩膀,坐在窗边,看着列车缓缓开出车站,一个新的征程已经拉开序幕。心情放松下来,肚子就开始闹意见了,手表显示已经21:00多了,掏出方便面冲上开水加上火腿和熏鸡蛋,成了我的生日晚餐,没有蛋糕、没有蜡烛,有点寒酸,但是也别具一番滋味在心头。
照片:我的生日面
    躺在上铺,翻来覆去没有困意,因为在微信朋友圈里直播了这段行程,很多朋友发来关心的话语,心里暖暖的。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睡着的,半夜被冷气冻醒了好几次,5点多窗外的天空渐渐亮起来了,太阳照到车厢里,整个车厢像披了金黄色的薄纱,没有比晴朗的早晨更让人心情愉悦的了。 
照片:清晨的车厢和站台
    7:50火车准时到达西安火车站,重新背起沉重的行囊,时隔六年,再次踏上了西安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次来西安是2008年的7月,当时汶川地震后不久,作为天津对口就业援助陕西灾区招聘招生洽谈会代表团的成员,代表公司去汉中招聘员工,在西安有过短暂的停留。
    从车站出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人山人海,还有不远处的西安[url appUrl= mUrl= pcUrl=https://www.tuniu.com/g2122/guide-0-0/]古城墙[/url]。
    熙熙攘攘的接站人群、高高举起的名牌。
照片:西安火车站出站口前拥挤的人群
照片:西安站前风景
    站在偌大的站前广场,让我一时分不清方向,去周至县的长途汽车站在什么地方呢?
    出门在外,嘴一定要问得勤一点,多问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当然也遇到过好心办坏事的,也许是因为自己的表述不够清晰,造成的误会吧。问得勤一点,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而且我问路一般先找警察、然后找固定摊位的老板、路边乘凉的市民,实在没有办法才去问行人。
    站前广场行人众多,大部分都是行色匆匆的旅客,从里面挑出当地人问路,不是个明智的选择。正在迷茫当中,远远地看见了维护交通的警察,年轻英俊的警察帅哥听了我的问题,思考了半天,犹豫中给我指了指方向,让我顺着城墙走差不多一百米左拐,我按照所指的方向走了几步,但是强烈的直觉让我感到这位帅哥小兄弟可能是刚上岗不久,指的路不一定正确,于是折回站前广场,迅速寻找下一个问路目标,我要再确认一下正确性,其实背着沉重的登山包走个几百米倒也不算什么,关键是我需要尽早赶到周至县,以免错过当天从周至开往厚畛子的班车,此刻时间对我来说很重要。
    城墙下杂货摊的老板娘果断地告诉我,过了站前的马路就是客运站,可是这个方向和刚才帅哥警察说的成直角啊,这下让我更纠结了,应该选择哪个方向呢?这真是“纠结源于选择”,我又追问了一遍,老板娘回答得斩钉截铁。
照片:西安客运站售票厅
照片:长途客车票
    过了马路,眼前的建筑果然就是长途汽车站,正心中暗喜准备进入大厅,突然几个人快速围拢了过来,吓我一跳。 几个人争先恐后问我去哪,“有车,马上发车”,原来是看到我这一身户外打扮,几个私人汽车司机围过来揽客,看来在哪个城市的车站都一样啊,我一路摇头摆手,在簇拥之下挤进了售票大厅,大厅里人并不多,排队、购票,18元,车票上打印着8:30发车。
    过了安检,从候车厅进入到乘车区,车站里的秩序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可以说是秩序井然,按照显示屏的标识很容易就找到了我要坐的车。
    因为我的行李太大,司机说只能放到汽车下面的行李箱里,无奈,放好了行李,上车赶紧坐到靠近放行李一侧的车窗边,为的是可以随时关注行李箱的开启。此时车上只有六七个人,不时的还有乘客上车,行李箱每一次开启都会牵动我的神经,这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去年云南之旅第一天的一个不愉快的插曲一直让我耿耿于怀,虽然没有影响到后面整个行程愉快的心情,也多少有些遗憾。这次吃一堑长一智,发车前一定要死死盯住行李箱的一举一动,好在只有10多分钟左右。
    车门关上,驶出车站,一颗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松下来。环顾四周,大巴里有七八成乘客,有的交头接耳,有的闭目养神,我调好座椅靠背,斜躺在座椅里,思考着下一站的行程。
    汽车里放着徐铮主演的《搞定岳父大人》的DVD,车子开的不紧不慢,在轻微的颠簸中,困意渐渐袭来,不知不觉竟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突然一个刹车,汽车停在了路边,不知道出现了什么紧急情况,只看见售票员扯着嗓子喊:“快点,快点”,原来这趟车是招手停,看见有乘客自然不能放过,不过这一上一下中,有的乘客就需要打开车下的行李箱取放行李,这下可把我的困意削去了大半,一路上不敢再睡,只好看着徐铮的片子一直坐到下车。
    10点半左右到达周至,从车下的行李箱里掏出我的登山包时,包上已经沾满了泥土。来不及抖掉这些泥土,背上包,我的下一个任务是要马上找到去厚畛子班车的车站。因为有网友说,从周至县到厚畛子每天只有一趟班车,如果错过了,只能包车或者再等一天。
    包车太贵、再等一天的话所有的计划就被打乱,还是先找到车站重要。仍然是一路打听,走走停停,最后恰巧遇到一位同路的大姐也要去车站,还热心的帮我打电话给站里询问发车的时间。
    原来从周至县去厚畛子的班车每天有两趟,上午10:30和下午13:30,看看手表,刚刚10:45,抱着侥幸的心理,我看见从车站里开出的巴士就跑上前去看看车窗前的标识,真希望它没有准时发车。
    到了售票厅,售票美眉告诉我,上午的这趟车已经正点发车,只能等下午13:30的车了。
    没关系,有车就可以。
    从车站出来,几个面包车司机凑过来问我要不要包车,价格从一开始的300元说着说着自己就降到了200元。虽然可以马上出发,但是一个人包车实在是不划算,而且也不安全,想想还是等班车比较靠谱。
    还有两个多小时,决定先填饱肚子再说。
    拿出手机,点开大众点评,搜索周边的美食,正当我站在太阳底下犹豫何去何从的时候,身边面包车司机走过来对我说,放下行李上车坐会吧,外面太热了,一句话让我感到陕西汉子的真挚与豪爽,想想自己刚才还在大巴车上疑神疑鬼担心自己的行李,真有些汗颜。
    手机里大众点评显示,不远处应该有一家西京泡馍馆。抬头四处张望,没想到就在马路对面,再仔细看了一下评价,这家餐馆以泡馍为主,口碑还不错。
    谢过司机师傅,过马路走进这家餐馆, 因为还有没到吃午饭的时间,餐馆里只有我一个顾客。
    餐馆里面不是很大,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半开放的操作间里几个伙计正忙碌着准备各种菜品,墙上贴着的价目表里写着推荐菜,有牛肉泡馍、羊肉泡馍、特色水饺和各种炒菜。
    到了陕西当然要吃当地的羊肉泡馍了,当老板娘的问我要大碗还是小碗时,毫不犹豫的点了大碗。一来已经饥肠辘辘,二来后面几天在山上也一定会委屈肚子。
照片:羊肉泡馍
    选择了比较靠里的位子,解除了全身的装备,放下背包,刚一落座,掌柜的就赶紧吩咐伙计打开我头顶的吊扇,伴随着大吊扇缓慢的转动,刚才赶路时的燥热渐渐地凉快下来。
    大概等了有七八分钟,一碗热腾腾的泡馍端到了我的眼前,看着这大碗着实吓了我一跳,因为这么大号的碗在城市里真的不多见,满满的一碗泡馍上摆着切好的羊肉块,冒着的热气里飘散着羊肉特有的香味,拌上少许辣椒酱,掰两瓣甜蒜,撒几片香菜,真是美味极了,以前在西安吃过老孙家的手掰泡馍,都觉得没有今天这个味道好,也许是太饿了吧! 
    一大碗泡馍下肚,还真有些撑得慌。本想再休息一会,可是顾客越来越多了,赶紧腾地方吧,免得打扰人家的生意。
    在车站的进站口,刚才的几个司机又围拢过来争取我这唯一的客源,我一脸无奈,要是能凑几个驴友一起,当然包车更快捷,可是周围连一个和我一样打扮的人都没有。
    看看手表才刚过12点,时间还早,就想在售票厅里打发时间,这时刚才揽生意的司机告诉我,赶紧进站上车吧,去晚了也许就没坐了,这才恍然大悟,这不是等火车。赶紧大步走进车站,西北汉子的仗义再次感动了我。                                             
照片:开往厚畛子的中巴客车
    开往厚畛子的班车是一辆中巴,车上已经有几位乘客了,陆陆续续还有乘客上来,感觉大部分是到县城里买东西的当地人,也有人将食品、货物委托给司机,嘱咐到某个地点交给某某,像我这样的装扮属于另类。
    车里没有空调,开着车窗仍然有些闷热,好像手表也被热晕了,走的非常缓慢,好不容易挨到了13:30,可是没有发车的迹象。又过了十分钟,车上已经座无虚席,售票员才开始清点人数,又好像生怕漏下了谁,很仔细的确认。也难怪,错过这一班就要再等一天了。
    班车终于驶出了车站,售票员开始卖票,每人25元。
    车上的乘客彼此打着招呼,好像是街坊邻里相聚,又像是久违的朋友相逢。我默默地坐在车厢的后排,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思考着今后几天将会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渐渐进入了半梦半醒的状态。
    “背这么大的包是要上山吧?”一个声音突然身后传了过来,侧过身一看,一位30多岁的憨厚男子正微笑着等我的回答,我说“对啊,我要徒步穿越太白山”,走哪条路线?中途在哪宿营?打算走几天?有没有请向导?从一来一去的对话中,我隐隐的感觉到这位兄弟对穿越太白山非常了解,赶紧问了一些在网上没有找到但又担心的问题,比如,会不会遇上大型野生动物?山上有没有蛇?山上的水能直接喝吗?接待站是不是有人?现在上山的人多吗?是不是需要提前预定接待站的住宿?第一天从铁甲树到南天门要走多长时间?这条路线不带向导有没有问题?这位兄弟一五一十的解答着我连珠炮式的提问,他告诉我,我要走的这条路线基本上不会遇见大型野生动物,如果有,可能会是羚牛,要尽量躲得远一点。路上没有毒蛇,看见蛇也不要招惹。山上的水都是可以直接喝的不会有问题。由于最近几天一直下雨,几乎没有人进山,今天刚刚放晴,山上的人不多。南北穿越不带向导也会有一些风险,主要是怕迷路,那样很容易被困在山中,但是注意寻找红色的标记,一般也没有问题。如果早晨6:30从铁甲树出发,一般16:00左右可以到达南天门。恰巧的是,现在在南天门接待站的人正好是他的邻居,姓卞。这些话打消了我很多的疑虑,让我信心倍增。
    细聊中得知,这位兄弟姓袁,家就住在厚畛子,也是一名向导,经常带着户外队伍穿越太白山,他说要是5月来穿越太白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山下是春意盎然,山顶是满天飞雪、银装素裹,真正能领略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他还给我讲了自己带队的经历。我又借机问了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南南穿越路线的情况,告诉他这次南北穿越算是投石问路,期待有机会能实现南南穿越,希望能一起合作。这兄弟还热心的给我留了电话。没想到一天后这个电话竟然成了我的救命稻草。
照片:沿途风景    
    汽车在山路上飞驰,时间在愉快的聊天中过得飞快。售票员向后排走过来,要求刚上车的人买票,还示意我也要买票,可是我已经买过车票了。售票员说这是收景区门票,因为要先进入景区才能到达厚畛子镇,这是要收黑河森林公园的门票,45元,袁师傅也点头称是。这一点和各位驴友在帖子中描述的一致。
    车子又开了十几分钟,袁师傅告诉我已经快到厚畛子车站了,我这才想起来要赶紧再次联系出发之前已经预定好的住处,其实下午从周至发车的时候就曾经联系过对方的手机,但是对方一直处于关机状态,现在仍然是无人接听,直到下车也没能联系上。
    看出我的为难,袁师傅主动要帮我找住处,在镇子里的街上有一排整整齐齐的二层小楼,袁师傅说这些楼房都是当地的农家乐,可以提供食宿,还亲自带着我进入两家看住宿环境,这两家的住宿条件差不多,卫生情况一般,关键是没有可以洗澡的地方,来的时候对山里的农家乐条件就没有过分的奢望,只希望尽量干净整洁,能洗个热水澡,所以按照驴友留下的联系方式预定了现在的这家,可又偏偏无法联系。
    和袁师傅说了我的想法,袁师傅二话不说从临街一家住户的主人手里借了摩托车,执意要带我直接去预定的那家看看情况,弄得我真有些不好意思,可是人生地不熟也没有别的办法,盛情难却之下坐上摩托车。一路上坡,很快就到了之前预定的农家乐,袁师傅在院子里喊了半天也没有人回应,看了看几间房子都锁着门,我们在院子里等了一会,袁师傅又通过朋友找到这家主人的其他电话,还是不能联系上,只好返回。
照片:非常气派的农家乐
    就在无奈的下坡返回时,不远处的一栋崭新的建筑引起了我和袁师傅的注意,房子盖得很气派,在山里颇为醒目。我们停好车,朝房子走去,这栋房子是砖木混合结构,一楼是窑洞的样子,圆拱形的门和窗子很有陕北特色,房间都开着门,我喊了两句,没有人答应。
    我大着胆子走进房间,里面很豁亮,干净整洁,两张宽大的单人床、洁白的床单、崭新的液晶电视、独立的安装了热水器的卫生间,完全是标准间的配置。店家为了弄出宾至如归的感觉,还在屋子里的橱柜上摆放了好些装饰品,很温馨的样子,这样的房间正是我想要的,赶紧寻找房子的主人。
    袁师傅带着我从侧面穿过有些狭窄的楼梯上到二楼,正对面是一个很大的共享空间,既像是大客厅也像是餐厅,有木质的沙发和木质的大餐桌,两位中年妇女正在埋头缝制新的被褥,在大厅的一侧是一排窗子,可以看见外面的大山,听见潺潺的水声。
照片:农家乐窗外蓝天白云下的大山
    见我们上来,其中一位中年妇女迎了过来。我说明来意,中年妇女热情的给我介绍房间,原来大厅的另一侧都是用来住宿的房间,不过比楼下的房间小了很多,虽然也有独立的卫生间,但由于没有直接采光的窗户,显得有些昏暗,感觉有些压抑。当得知我准备要进山的时候,中年妇女还很热心地问我是不是请了向导,我说没有,我觉得按照路标走应该没有问题的,中年妇女说进山很危险,前两天有7个人进山到现在还没有联系上呢,可能是迷路了。听罢,我嘴上说没事没事,心有却有些惴惴不安。
    老板娘走过来,说因为这两天一直在下雨,所以没有客人,上周人特别多,有的人还不得不睡在厅里的沙发上。我想这里肯定价格要高出之前预约的农家乐的,但因为是袁师傅介绍的也给了个优惠价格。
    虽然比之前预定的房子贵了不少,但是我想能够在舒适的房间里舒舒服服的睡上一觉对之后三天在山里的行走还是很有必要的,相对于这样的房间这个价格已经比较合适了,于是决定了下来,袁师傅又让老板娘帮我联系了明天早晨6点包车到铁甲树的司机(50元)。
    送走了袁师傅,我从摩托车上把行李拿进了一楼的房间,正准备打开行李,刚才的那位中年妇女却拦住了我,一问才知道,原来老板娘说的优惠价是二楼的房间,一楼的房间平时的价格是要400元。可是我看上的偏偏是一楼,赶紧又找来老板娘商量,“反正也没有别的客人,空着也是空着”;“我也不会弄乱房间”;“大家和袁师傅都是‘熟人’”,说了半天,老板娘最终还是勉强答应了我的要求,但是告诉我一定不要声张,免得以后不好做生意,我赶紧点头答应。
    当老板娘问我是不是要帮我准备晚饭和明天的早饭时,我婉言谢绝了,我决定晚饭和早饭都用自己带的食品解决,因为体验了一天多背包行走的艰苦,必须要尽量减少登山时的负重。
    在房间里把吃的东西全部都掏出来,盘算着晚餐的食物,然后把上山需要穿的衣服整理出来。看看时间还不到6点,刚才下班车时路边湍急的黑河对我的诱惑还牢牢地吸引着我,于是拿起相机,兴冲冲地扛着三脚架直奔车站。
照片:农家乐门前的山路
照片:厚畛子汽车站旁的黑河河滩
照片:水边台阶上的蝉
    从河堤的一侧拾级而下,可以到达黑河水边,河床很宽,水中大大小小的石块纵横交错,靠近岸边水流缓慢,越往里水流越快,站在河滩的边上试着取景,根本不能拍到想要的水景效果,于是干脆脱下鞋袜,光着脚慢慢向河中走去,水很凉,每走一步脚下的石块都硌得脚生疼,突然踩在了一个松动的石块上,一个趔趄差点连人带相机躺到水里,好在另一只脚迅速找到了支点,没有酿成惨剧。感谢为我拍照的热心人。
照片:扛着三脚架背着相机的我
    不能再往前了,河水冲击着石头发出哗哗的声响,就像是对我的提醒。打开三脚架支在石头上,安装好相机,变换着不同的视角,尝试各种快门速度,体验着不同曝光组合带来的变化,真是无比的美妙。
照片:湍急的河水
照片:河滩上的巨石与抽丝的溪水
照片:快门速度与水流形态的关系,能看得出变化来吗
照片:奔向远方的河水
    要不是天色已晚,真不想停下来。
    在镇子上的杂货店里买了几瓶水。带着意犹未尽的遗憾,回到住处。冲了个痛快的热水澡,疲劳感也消退了一些,简单的弄了一些吃的填饱肚子,早早的就躺下了。晚上醒来几次,听见哗哗的水声,一直在担心明天会不会下雨,记得袁师傅在车上说过,天气预报明天是个晴天,睡前我用手机软件查了也是晴天,但是在山里天气变化太快了,真是说不准。
    4点多开始就睡不踏实了,起床有点早,拿着手机在床上翻来覆去,对即将到来的三天徒步之旅充满着期待。
    5点多,天微亮,起来洗漱,穿上秋裤,T恤,戴好护膝,外面套一身速干衣,为了在登山过程中方便拿取必要的衣物和食品,把行李和食物重新整理了一遍。刚刚收拾完,就听见有车子开进院子里的声音,出去看了看,是一辆银灰色的面包车,是我预定的到铁甲树的包车,司机师傅很准时。
    把房间整理干净,垃圾拿到门外,找到老板娘结了房费,老板娘看见房间里一尘不染时,非常高兴,特意给我留了电话,告诉我下次来还会给我优惠,还不停的嘱咐我登山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把行李逐一放进汽车,告别了农家乐的老板娘,正式踏上了穿越之旅。一上车司机师傅就告诉我,我住的这家农家乐是当地条件最好的住宿了,平时客人很多。确实,价格虽然有些贵,但是干净、整洁、舒适,特别是对于像我这样有些洁癖的人,真是物有所值。
    车子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行驶,司机说我选择的南北穿越路线并不算特别难走,但是也要小心,特别是注意看好路标,山上天气多变,要注意安全,由于前几天一直在下雨,这个时间保护区售票处可能没有人值班,如果大门锁着可以从侧面的栅栏钻过去。
    大约二十几分钟后,车子停了下来,司机说只能送到这了,前面已经没有公路了。
    6:22下车,背起登山包,一个人的徒步穿越真的要开始了,兴奋之余有些忐忑,还略带一些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沿着行人踩出来小道,我迈出了穿越的第一步,正式开始徒步穿越之旅。凉爽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格外清新,让人忍不住大口的呼吸,路边的灌木郁郁葱葱,树叶上全是露水,仿佛刚刚被水洗过,从灌木丛中穿过,露水打在身上,一会身上就湿了一片,好像故意在考验速干衣裤的性能。走了几步,才想起拿出登山杖,我要尽早熟悉这个从来没有用过的登山必备装备,把长度调整到3125px,腕带挂在手上,调整松紧,大踏步向山里行进。
    上了一个缓坡后,眼前出现了一棵挂满红色布条的大树,树旁的石碑上刻着“铁甲树”几个大字,这就是我即将穿越太白山的起点。
照片:枝繁叶茂的铁甲树
    铁甲树是因为生长极其缓慢,木质坚硬如铁,树叶形状似古代将军所穿铠甲的甲片而得名。景区简介的牌子上是这样介绍的,“铁甲神树树高约20米,干粗而直,冠大而丰,如此大的铁甲树,世上罕见,远近居民谓之神树,并为之修庙供奉。每年农历6月19日为铁甲树的庙会,善男信女都来此朝拜,香火十分旺盛。”    在网上,关于这株铁甲树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说是很早的时候太白山有一头梅花鹿危害当地百姓,三太白爷知道后就去捉它,可鹿跑的太快了,三太白爷紧追慢赶,就是追不上,于是就将自己的拐杖扔出去打那头鹿。鹿一跃而起,一直跑到了海南三亚湾(就是现在的鹿回头公园),梅花鹿回过头来,深情地望着西北---自己的故乡。而拐杖飞越到河畔落地生根,吸收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长成了高大威猛的铁甲神树。
照片:树枝上挂满了祈福的红丝带
    放眼望去,伸手可及的枝条上,系满了为祈求神灵降福的红丝带,随风荡起,如花若霞,给人一种神秘的美感。
    我面对大树双手合十,祈福这一路能够顺利、平安。在这里我拿出相机拍照,留下了我的第一站风景! 
照片:铁甲树前的自拍
    往上走不远,就看到了太白山保护区售票处和紧锁的山门。按照司机师傅的指点,找到了售票处右侧的栅栏,原来在栅栏和房子之间有一处狭小的缝隙,可以勉强通过。不过这个缝隙真的很窄啊,背着包肯定是挤不过去的。
    卸下登山包,把包举过栅栏缝隙的上方,再从狭窄的缝隙处慢慢地放下,弄好了三个包,已经气喘吁吁了,然后自己提一口气、昂头、收腹,后背紧贴墙面,从缝隙处一点一点蹭了过去,真庆幸一直以来坚持跑步运动,肚子有所收敛。
    再次全副武装好,踏上了自然保护区的山路,路上绿色植物遮荫蔽日,我在树林里穿梭,潺潺的溪流从山间流下来,时而舒缓、时而湍急,两侧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错落有致,郁郁葱葱。山中只有我一人在行走,我兴奋的放声大喊“嗨,我来了!”没走多久,一架铁索桥出现在眼前,两根粗大的钢缆被牢牢地固定在桥桩上,伸向对岸,从钢缆上等距离的垂下若干条钢筋,固定住桥基,桥基上有的地方铺着木板,有的地方绑着圆木,两侧用铁链形成围挡作为保护,走在桥上,桥身左右荡漾,桥下是湍急的溪流,很是刺激。
照片:大树与铁索桥的和谐相处
    小心翼翼的走过铁索桥。感觉山路并不像我想像的那样难走,没有陡坡,路线也比较明显,基本上是沿着黑河溯溪而上,随着山势,时而走在溪流的左侧,时而走在溪流的右侧,溪流在河床上左突右奔,或绕过巨石,或越过石块,巨大的枯木树干横七竖八的卧于溪流之上,好一幅原生态的自然画面。
照片:涓涓流淌的山间小溪
    此时海拔在1400m左右,山林中的负氧离子让本来就处于摄影兴奋的我更加疯狂,如此美景,决不能放过。在过了第二座铁索桥时,终于忍不住诱惑,果断跳到桥下。
照片:慢门让水变得丝滑
    三脚架、滤镜全部派上用场,变换各种角度构图,我要捕捉山间溪流的美丽瞬间,尽情享受慢门水景的视觉冲击,直到有些腰酸背疼。不过,回到家,导出照片,在电脑里放大看才发现,照片确实挺冲击,不是构图与视觉的冲击,而是因为没有自己满意的照片,有点冲击,不,是有点打击。
    登山杖握在手里,使用起来越来越顺手了。正走着,眼前一棵独木横卧于溪流之上,足有十几米长,就像一棵被伐倒的大树,砍去了枝杈,两端正好搭在溪流的两岸,树干粗壮笔直,树皮斑驳,长满了青苔,我正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发出感叹,可走近一看,原来这是一棵水泥树,或者应该叫水泥高仿独木桥。人工树皮惟妙惟肖,加上青苔几可乱真,不得不佩服山里人的智慧,将人工修的路与大自然和谐统、浑然一体。
照片:惟妙惟肖的水泥高仿独木桥
    桥面只有一人多宽,离水面两到三米,下面除了溪流还有大大小小的乱石,走在上面,还是有点心惊胆战,如果不小心掉下去和大石头来个亲密接触的话,恐怕就不是湿身那么简单了。
    一个人独行在幽静的山间,伴着溪流哗哗的水声和鸟儿的鸣叫,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被各种绿色所包裹,非常惬意。
照片:被各种赏心悦目的绿色包裹
照片:枯木树干横亘在溪流中
    正在埋头走路,身后传来了孩子的童音,不一会几个八九岁山里模样的孩子就嘻嘻闹闹的从我眼前跑了过去,自己很本能提醒他们要注意安全,孩子的家长跟在后面不紧不慢,丝毫没有提醒自己小孩注意安全的意思,让我有些惊讶,但看到孩子们健步如飞,如履平地的样子,显然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想想自己孩子小的时候,带出去玩,总是要跟在左右,时刻提醒要小心这小心那,这样的教育可能会增加安全系数,但是也削弱了对孩子本能的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我总感觉农村的孩子自理能力更强一些,这也许是城市里和山村里教育孩子方式不同的缘故吧。
    看着她们都没有背包,很是好奇,上前打过招呼,一问才知,她们只是到三合宫瀑布,玩一会就回去。我背着大包走得慢,互道注意安全后各自赶路。
    再低头看时间的时候已经是9:30了。前面出现了一个比较宽大的河床,溪流占去了一多半,另一半是碎石滩。走了近三个小时了,早上不知道是因为过于兴奋还是为了尽早出发,没有胃口吃早饭,此时肚子已经开始咕咕作响,肩膀被沉重的登山包压得生疼,于是决定在这里停下来先休整一下,吃点东西补充一下体力。 
    这个河床好像是大自然专门为游人提供休息的平台,稍小一点的石头可以当做凳子,大一点的石头就是沙发,可以躺在上面放松疲劳。我在水边找了一块稍微平整的地方,放下所有的背包,感觉犹如卸下千斤重担,肩膀立刻传来酸痛的感觉,腰部也开始提出了抗议,疲劳感随之而来,赶紧找了一个石头沙发躺在上面,眼前,透过翠绿色的树梢,是蔚蓝的天空和朵朵白云,我尽量舒展开身体,深呼吸,再深呼吸。
    休息了一会,来到水边,找个石凳子坐下,打开背包把吃的东西掏出来,面包、火腿、鸡蛋、豆腐干、红牛放了一地,水很凉,正好可以把红牛放到水里冰镇。
    红牛是决定穿越太白山之前浏览各种户外攻略帖子中出现最多的饮品。此行我也带上了几罐,份量蛮重的。功能虽然没有广告中那么夸张,多少也起到了缓解疲劳的作用。对了,红牛是不是应该考虑开发出便于户外携带的轻便包装,届时销量一定会更好。
    边吃边喝,也没有忘记取景拍片,这次出来登山,为了能拍好慢门水景,特意购买了两组减光镜,所以一看到有水的地方就格外的亲切。绿色的树木、灰色的石头、清澈的溪水都定格成了我镜头中的永恒。就连水中横卧着的一棵被连根拔起的大树也成了镜头中的风景。站在这棵大树浓密的根系下面,想象着它曾经是怎样的枝繁叶茂,又曾经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树根为了汲取营养,像触角一样不断地向四周延伸,但是由于河床被河水不断地冲刷,如果根系不能努力地深入地下,就不能维持长久,这就是大自然的法则,优胜劣汰,物竞天择吧。
照片:大树的浓密根系
    填饱肚子,已经10:20了,不敢再耽搁时间,找个角落将体内多余的水分尽情释放,然后收起摄影装备,整理好背包,为了防止发生高反,吃了两粒诺迪康,开始向三合宫瀑布进发。
    一路是看不完的绿色,是看不够的绿色,深绿色的树叶、嫩绿色的蕨类、翠绿色的苔藓,还有五彩斑斓的野花点缀其间,一片生机盎然。
照片:横亘路上的枯枝
照片:五彩斑斓的野花
    过了刻有“好人品”几个大字的岩石,远远地又听见有孩子嬉笑说话的声音,原来是之前碰到的那几个孩子和他们的家人已经从三合宫瀑布返回了。再次碰面,也许是看出了我的疲惫,她们再三鼓励我,离三合宫瀑布已经不远了,“加油!一定要注意安全!”道谢之后,我也鼓励自己不能泄气,坚持!加油!
    Suunto显示的海拔数据在不断地增加,脚步迈得也越来越沉重。
    当我远远看到彩条布搭的简易房时,就像是看到了希望。我大步流星的走了过去,可是随着我走近,失望扑面而来。这是几个木桩搭盖的简易棚子,屋顶已经不知去向,用来做围墙的彩条布也已经千疮百孔,破烂不堪,就像是刚刚接受过暴风雨的洗礼,一片狼藉。倒是地面上随处可见的生活垃圾昭示着这里曾经有人居住过,也默默地诉说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难道这就是网上介绍三合宫接待站吗?这个季节不是应该有人值守吗?诧异间,旁边的一座小庙提示我这确实是三合宫接待站。站在庙前,我双手合十,默默祈祷,祈求诸神保佑我一路平安。
照片:三合宫接待站
    记不得跨过了多少个独木桥,只记得桥下的溪水在欢快的流淌。我沿着溪水一路向上。前面的路究竟还有多远,是个未知数,但水声越来越大,预示着我离三合宫瀑布已经不远了。
    终于在12点,一条白练垂空,赫然出现在眼前。她像一条洁白的玉带搭在几十米高的断崖上,又有如一条轻纱漫天展开,凌空而下,水花四溅,落地如雷,这就是三合宫瀑布。
    三合宫是“三河归一”的地方,主河(黑河)居左,其右为雾鸣沟河,再右是云雾沟河。因该处的山形酷似一座巨大的宫殿,三水汇流后,河水从“宫殿”上方飞出,故名三合宫瀑布。
这瀑布就像是一针兴奋剂,立刻让我忘却了旅途中的所有不适。解除全身的武装,翻过一切障碍,走到不能再近,支起三脚架,装上单反,拧上CPL、ND,插上快门线,我要在这里体验ND8和ND1000减光镜对拍摄瀑布的不同效果,我想要把这瀑布拍出丝一般的感觉。
喜好摄影是从中学开始的,受到老爸的影响,对摄影非常着迷。书柜里的摄影书籍经常被我翻来翻去,默记各种天气对应的曝光组合。但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很少有机会能接触到相机,更别说亲自实践,所以对摄影只是纸上谈兵。
到了高中,学校里组织了摄影兴趣小组,我第一个报了名,学校提供相机和胶卷,很长时间才能有一次在学校周边练习拍照的机会,虽然只是黑白摄影,但是能够亲自操作也让我们兴奋不已。最让我难忘的是兴趣小组的指导老师还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暗房,可以冲洗底片,放大照片。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放学后都会一头扎进暗房,显影、定影、干燥、裁剪,尽管设备非常简陋,而且全部手动操作,但每每看着显影液里的相纸上慢慢浮现出图案,心里有说不出的愉悦。
上了大学,外祖母看我非常喜欢摄影,把外祖父在美国留学时买的Kodak相机送给了我,精美的外观、精密的构造,让我爱不释手,一直珍藏。
照片:Kodak 35
工作以后,在1997年去日本研修的期间,我花去了半年多的工资,从日本购买了第一台胶片单反Nikon F50,配了SIGMA的28-80mm广角、70-210mm长焦两个镜头,还特意购买了Nikon SB-23闪光灯和SLIK U6000三脚架。从1997年到2001年给刚刚出生的儿子拍了不少胶卷,但是由于胶卷和冲洗的价格很贵,为了能保证出片率,基本上使用的都是自动挡,并没有发挥出单反相机的全部优势,也没能深刻体会曝光组合给照片带来的变化,成了名副其实的可以更换镜头的傻瓜机。
再后来,数码相机大行其道,不仅可以立竿见影看到拍摄的效果,而且省去了冲洗照片的费用,从2002年开始,我也先后购入、使用了几款卡片机,极其便利。但是单反情节一直挥之不去,机械快门清脆的声音总是在耳边萦绕,加上朋友三天两头的蛊惑,终于在2012年6月出手购入了第二台单反,5D MarkⅢhe 24-105mm镜头,随后便一发不可收,先后配置了微距镜头、中长焦镜头、捷信三脚架、RRS球台、闪光灯、柔光罩等附件,遗憾的是因为平时工作很忙,这套系统大部分时间是躺在干燥箱里睡大觉,我只能在晚上泡在摄影论坛里,学习和体会别人拍片的经验与乐趣,偶尔在周末才能背上相机或拍拍花草、或扫街人文,两年下来水平迟滞不前,但庆幸的是我对摄影的热情依然是只增无减。
最近我又迷上了风光片,被风光片中大自然的壮美所震撼,特别是一些大师级的慢门水景触及心灵,给人宁静,安详的感觉深深地刻印在脑海中,让我中毒不浅,越是学习越是上瘾,越是上瘾越想尽快实践。    
    可是要想拍出好的风光片,除了有壮美的风景,美妙的构图和绝佳而又稍纵即逝的光线以外,平衡光比非常重要,所以偏振镜、减光镜、渐变镜、反向渐变镜等各种滤镜的运用必不可少 。经过长时间在摄影论坛里的浸染,我渐渐地对各种滤镜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有了基本的了解,对常见的滤镜系统品牌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按照老鸟的经验,决定购入LEE的滤镜系统和辛格瑞的反向渐变镜,随后反复甄选卖家,最终由于时间太紧,特别是携带非常不便,有恐成为压折脊梁的最后一棵稻草,只能遗憾的放弃,但并未死心,在临出发前两天果断购入了铂锐的ND8和ND1000减光镜,并且自制了一个黑卡,以此代替昂贵的、让我垂涎已久的滤镜系统。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并不容易。使用铂锐的ND8、ND1000在同一角度拍了很多张照片,不同速度下水流、水花的形态变化非常明显,或雾化、或抽丝、或镜面,但没有特别满意的作品,特别是ND1000极不容易掌控,装在镜头前几乎一片漆黑,根本不能取景,也不能对焦,所以需要先取景,调整好CPL,对焦,记下快门速度,再小心翼翼的装上它,计算使用ND1000后的快门速度,调整拍照,但是拧上ND的时候之前对CPL的调整也有所变化,与此相比还是使用实时取景模式更为方便,伴随着曝光速度的放慢在取景器上可以看到画面越来越清晰,然后使用放大功能放大后对焦拍照,这样虽然费电,但是出片率较高。
经过实践,得出结论。首先,铂锐滤镜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也没有出现大家常说的偏色问题,但是因为叠加了CPL,在广角端的暗角还是比较明显的。其次,虽然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是利器自己是不能做事的,要想拍出好的照片关键还是要靠镜头后面的人头,一张没有思想的照片,只能是图片,不会引起观看者的共鸣。
照片:慢门下的三合宫瀑布1
照片:慢门下的三合宫瀑布2
在三合宫瀑布停留了将近一个小时,也许是拍片的兴奋,也许是因为拍片使身体得到了休息,体力上有些恢复,尽管偌大的山里只有我一个人在艰难的行走,但是因为天色尚早,心里并没有感到不安。
再往上走就进入六里坡了,地表、枯木上覆盖着厚厚的苔藓,连冰冷的石头也穿上了绿茸茸的外套,显得神气十足,清澈的溪水从绿色的环抱中缓缓地流淌出来,汩汩的水声是大自然美妙的音乐。虽然我知道拍片耽误了很多时间,但是一路上潺潺的水声就像是一种召唤,总是让我身不由己会驻足停下,不放过每一个角度、每一处景观。不过每一次俯身屏住呼吸拍照后我都要大口的呼吸几下,缺氧的感觉不断的向大脑蔓延。
照片:被绿色环抱的溪水
云雾沟里碎石很多,路也越来越难走。早在决定穿越太白山的时候就知道,铁甲树这条路线对于一般穿越者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山路都是众多穿越者和当地老乡运输食品、物资踩出来的,还有一路的红箭头、红线绳为的就是提醒像我这样穿越太白山的驴友辨别方向。
起初红箭头不远几步就会出现,随着前行的路段越来越艰险,红箭头的出没也若隐若现,伴随着海拔的不断提升,呼吸也越来越急促了。好在有登山杖可以帮我缓解一部分攀升带来的压力。
在山间行走,不知道是时间走的太快,还是我走的太慢。近两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看见老君殿的影子,有点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路了,正在惶恐无助的时候,前面一块巨石斜插在路的中央,挡住了去路,只在石下有一个仅能容一人通过的缝隙,石头上刻着 “南清关”三个字,这便是云雾沟的顶端了。
照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南清关
接下来是一段比较轻松的缓坡,大约20分钟后,又要进入另一个陡坡,在陡坡前有一块巨石上刻“回心石”,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猜想大概是前路艰险,到此止步,回心转意之类的吧。
照片:回心石
确实没走出多远就验证了我刚才的猜想,脚下除了乱石就是盘根错节的树根,基本上看不到明显的路了,虽然之前在网上众多穿越太白山攻略中提及此处如何惊险,如何陡峭,但那必定是在字里行间中,如今亲眼所见,亲自攀爬,还是不禁倒吸几口凉气。
照片:惊险的六里坡古栈道
据说这里的路还保存着古栈道的印记,很多的地方根本不能站着通过,特别是有一处陡峭的岩石边斜斜的绑了一个用树枝绑成的梯子,踩在上面晃晃悠悠,身体的一侧是岩石,另一侧是悬崖,登山杖在这时候已经起不到任何助力作用,而且还有些碍手,还怕被别到梯子的缝隙中导致身体失去平衡,干脆就将登山杖套在手腕上,甩在身后,俯下身子手脚并用向上爬。
就这样,我又攀爬了大概1个多小时,前面的路究竟还有多远?还要走多长时间?我正在盘算的时候,忽然听到前面有人说话的声音,接着看见在不远处有人影晃动,等走近了一看,是一对学生模样的登山者,但是他们几乎没有任何装备,只是随身背了一个简单的旅行包,我们互相打量一下,真没想到在这深山密林里还有和我一样的登山者。然后我们几乎是在同时向对方打探,从哪儿过来的?走了多长时间?
原来二人是下午1点半从南天门下山的,用了四个小时走到这里。我赶紧看看手表,5点刚过,就算能和他们一样的速度,到达南天门也要晚上9点了,但是他们是轻装上阵用了4个小时,我一身负重,疲惫不堪,后面一路上坡,能安全到达吗,不由得开始紧张起来。
相互道谢,相互嘱咐注意安全,抓紧时间各自赶路。
分手后突然为他们的行程开始担心,因为前面的路我自己走了10个小时,他们再快也至少需要5个小时吧,没有任何装备、还带着一位女生,他们能安全的下山吗?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默默地祝福他们吧。
因为知道了剩下的路途大概需要的时间,心里开始有些七上八下的,脚下也变得快了起来,虽然已经筋疲力竭了,但还是不断地在提醒自己不要停下来,一定要坚持,快点!再快点!
可是,已经走了11小时了,自己的身体渐渐地开始不服从大脑下达的指令了,潜意识中出现了另一个自我,不断地暗示自己,前面的路是未知的,必须休息一下补充体力,如果高反了就麻烦了!尽管心里不断斗争着,纠结着,脚已经迈不动了。
 眼前是一面绝壁,绝壁前有几块大的岩石,我卸下背包,靠着一块大石头顺势而坐,大口喘气调整自己的呼吸。然后掏出牛肉干、巧克力和咖啡要补充一下能量,边吃边喝,我的呼吸也随之慢慢舒缓、均匀了。可就在我仰头想将剩余的半罐咖啡一饮而尽的时候,突然看到我正上方有一块硕大的石头卡在绝壁支出来的岩石间,好像一阵风就能吹落的样子,让我倒吸一口凉气,险些被呛到,我马上从石头上跳了起来,定睛一看,这块石头应该是已经风化很久了,下边还长出了杂草,不过还是有些胆战心惊的。看看手表上的海拔已经2300多米,赶紧吃了防高反的药,背起包,快速离开这岌岌可危的地方。后来才想起来,因为当时的惊慌竟然忘了给这块突兀的岩石拍照。
 赶路,继续赶路。此时的背包虽然减少了一些食物和饮料,但感觉似乎更重了。我知道这是预示着我的体力在逐渐下降,胸口好像被塞上了棉花,堵成一团,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大口的喘气。看看前面隐藏在密林里的路,真的有些心灰意冷的感觉,但是这次出来徒步不就是为了挑战自己的意志吗?克服重重困难达成目标才更有成就感,才更让人惊喜,不是吗?其实一个人的徒步不仅是体力和耐力的考验,更是一次重新思考人生的机会。
 就这样边走边胡思乱想着,穿过一片松林,眼前出现了一行五颜六色的彩旗,彩旗的后面,在山凹中有一片平地,还有用圆木和石头搭建房屋,仔细辨认了一下这就是老君殿。
喊了半天也没有人答应,此时的老君殿好像已经不再是接待站了,有些荒凉,但还能看到房屋里木板搭的大通铺,过夜应该没有问题,但是我的目标是南天门,所以没敢驻足休整,只是在神殿前双手合十,祈福保佑我接下来的行程一切平安。
在老君殿的对面有一个山坡,有明显的土路,我顺着这个山坡一直向上,到了坡顶又出现了两个岔路,但是一直没有看见红色的箭头,岔路的前面荆棘丛生,好像很长时间没有人走过了。天空已经有些暗了下来,湿冷的山风吹过,有一种阴森森的感觉,急忙掏出手机,打算向昨天在厚畛子邂逅的向导求救,但是半点信号也没有,站在山坡上感到很无助,心里也有些发慌,这时我想起向导说过,不要随意走没有痕迹的山路,一定要按照路标和红色布条去走。
仔细找一定能找到路标。
我小心翼翼地从山坡上的退了回来,重新回到老君殿,顺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查找,终于在老君殿侧面的墙基上找到了已经褪了色的、亲切的红箭头。顾不上兴奋了,顺着箭头的方向加紧了脚步。脑海里突然就出现了汪峰的歌,我也不由自主的大声哼唱了起来,
如果有一天 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 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 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 在这春天里......
唱完了一阵后怕,后背发麻,心想我不会把自己就交代在这了吧。
天渐渐地黑了下来,我从背包侧袋里找出手电,拧开电池仓的盖子,想把里面的电池组掏出来反向再装上,没成想电池组顶端的弹簧和盖子上的弹簧绕在了一起,怎么也无法分开。
    可能大家会奇怪,为什么要把电池组反过来?是这样,出发前我在户外生存的帖子里看到,为了防止手电的开关在行走中被误触动打开而白白耗电,所以不用的时候要把电池反过来安装,可是我这么做的时候忽略了两个弹簧会缠绕一起的风险。
    试着沿螺纹反向旋转,弄了好几次都以失败告终,看着渐黑的天色,突然一股急躁的情绪瞬间传递到了指尖,力量的徒增使电池组顶端的弹簧被扯了下来,彻底毁灭了再修复的可能性。
    看着已经不可能点亮的手电,紧张的感觉立刻涌上了心头。
    山里的天似乎比城市里黑得更快,很快就不能看清脚下的路了,赶紧掏出手机,点开手电程序,眼前一下子又亮了起来,我把手机插在胸前的强氧摄影包里,只露出LED灯的部分,刚好能照亮身前一两米的距离,在漆黑的夜里这点光虽然显得很微弱,但是希望又被重新点燃,不敢怠慢,继续赶路。
    可是因为手机的电量已经不足,走不了多远就会自动进入待机状态,需要不断停下来重新启动程序,行进的速度变得非常缓慢,但是大脑给出的指令却非常清晰,此时决不能停留,一定要咬牙坚持。
    原本就陡峭崎岖的山路在微弱的灯光下显得格外狰狞,两米以外的路在黑暗中消失,就像深邃的黑洞,看不到尽头,背上的登山包像装满了铅块压得我喘不上气来,四肢就像缺少润滑、已经生了锈的机械,缓慢的重复着爬行动作,脑子里紧张感开始被恐惧感占领。
“距离南天门究竟还有多远?”“要走到几点才能到达?”“前面的路会是怎样?”“手机电池还能坚持多长时间?”,各种疑问相继而来。就在这个时候,清脆的叮咚声从手机里传出来,在空旷的山谷里格外锐耳,这是手机收到短信时的反应,一连响了很多声,一天滞留在服务器里的短信都一股脑的塞进了手机,没有时间看短信的内容,但是这个响声说明这里应该离南天门不远了,心里一阵暗喜。
一连串的爬坡,眼前的树木越来越稀少,几块大石头横亘眼前。爬上石头,用手机照了照前方,目视所及除了大石头还是大石头,我知道这里应该就是让人望而生畏的石海了,借着手机的光线,一只脚先试着往前移动,踩稳,再用登山杖的杖尖杵在前面的石头上,感觉牢靠了以后,另一只脚再跟上来,如此反复走了十几米左右,手机突然黑了下来,霎时间整个世界都黑了下来,我站在大石块上不敢随便乱动。闭上眼再睁开,让眼睛慢慢的适应黑暗的环境,借着微弱的月光,能看到上下左右全是泛着灰白色的大石块,每个石块都显得面目狰狞,好像在嘲笑我这个不速之客的莽撞。看着看着,就感觉脚下的石块在移动,山坡上的石块像洪水一样泄了下来,我像沧海中的一只浮萍,将要被冲向山谷。不敢想象,如果在这样的乱石阵里失足跌落,恐怕就要长眠于此了。
再次打开手机,点亮手电,另一个让我心慌事出现了,看不到路标了,之前路标都标记在树上,一般在视平线的高度,比较容易发现,而且可以顺着踩出来“路”向前寻找,现在标记是画在了脚下的石头上,不仅需要低头弯腰仔细辨认,而且全是一样的大石头,没有明显的路可以参照,根本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寻找。另外手机是插在胸前包的口袋上,如果弯腰太深,手机就可能滑出来,掉到石头缝里。
“现在的方向是否正确?”“是否已经偏离了正确的路线?”“再往前走如果迷路了怎么办?”“漆黑的夜里万一失足跌落山谷会不会就此长眠?”一连串可怕的想法攻击着大脑,恐慌和绝望像电流一样刺激着全身的神经,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
“打电话,求助!”还算清醒的头脑里闪过最后一棵救命稻草。打开手机,电量还剩20%,信号在一格和两格间跳动,20:15,忙音只响了3次,电话的那端就响起了袁师傅亲切地男中音,天助我也。
简单的描述了自己的位置,袁师傅告诉我,这个地方就是石海,从这里到南天门至少还有2个小时的路程,走夜路会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非常危险,不仅容易迷路,还容易受伤,建议下撤到平坦的地方扎营,最好是撤到老君殿,那里比较平坦,也可以避风雨。最后还特别强调,到了南天门一定要打电话报个平安。
放好电话,没有丝毫的迟疑,果断下撤。但是并没有打算撤回到老君殿,一来已经疲惫不堪,还要一路下坡,有些力不从心;二来手机电池也不能维持这么长时间的电量给我照明;更重要的是,我根本没带帐篷,也不需要找平坦的地方,这一点我没有告诉袁师傅,怕他担心,更怕他笑话。
从石海边上的大石头下来,回到之前上坡的地方,再也不想往下走了,靠着一颗树桩,卸下背包,迅速察看了一下地势,左手边是上山的斜坡土路,正前方是陡坡,稀稀疏疏有几棵大树,靠近眼前有一块半米高的岩石,右手边就是石海,身后也是陡坡,一棵树下有一块大约50公分高稍微平整的石头。
看来今晚只能在这里宿营了,不!是露营。把行李放在岩石的后面防止滑落,看看手表,20:30。
浑身是汗,又渴又累,坐在土台上,把心情平静下来。过了一会,眼睛逐渐适应了黑暗的环境,刚开始山风吹过,还觉得挺凉爽,没过多久T恤里的汗水就变得冰冷,贴在身上感觉阵阵寒意,屁股下的土台也越来越凉。不敢大意,如果感冒了就会加重高原反应,那就麻烦了,放弃登山是小,能不能自己安全下山都成问题。
马上打开背包,掏出冲锋衣穿上,戴好帽子,寒冷被暂时隔绝。
既然只能露宿山间,就既来之则安之吧。在土台上铺好报纸,再把塑料袋里的干净衣服连同塑料袋掏出来铺在上面当坐垫,把背包放在身后当靠背,掏出一些吃的放在手边,水也不多了,只剩一罐红牛和半瓶矿泉水了,尽管也没有什么胃口,还是勉强吃了一个鸡蛋、一根火腿和几块巧克力,因为我知道必须补充热量才能熬过接下来这未知的10个小时。
山里越来越冷,我把睡袋掏出来,从头到脚罩在身上,只露出眼睛,再看表,才21:10,时间过得太慢了。
“夜里不会下雨吧,下雨的时候不会有泥石流吧?”又一个念头刺激我赶紧起身,找出雨衣套在睡袋外面,又把一次性的雨披盖在行李上,腰包和登山包都抱在怀里,其实要真的下雨了,这些装备根本就不管用,只能是求个心理安慰。事已至此,除了反省自己对风险考虑的不够周全以外,就只能祈求老天爷开恩了。
一通折腾,弄得我有点喘不上气来,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是患上了高反呢?可越是担心就越关注自己的呼吸,越是关注呼吸就越感到憋气,为了防止高反,也为了能让自己在夜里保持清醒,吃了两粒诺迪康作预防。
时间好像也在故意捉弄我,诚心和我开玩笑,感觉过了很长,一看表还不到十点。
坐在简易的“沙发”里,正在思考着怎样度过这漫长难熬的夜晚。手机里又传来了短信声,是太太发来的,“问我为什么不接电话,不回短信?如果再联系不上就要报警了!”我赶紧查看记录,确实有未接来电,可能是刚才只顾紧张的赶路没有听到,不过告诉家人现在的处境,只会让大家更担心,所以我简单的回复说“一直在爬坡没有听见电话,现在一切都好,手机快没电了,明天再联系”。
放下手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仰望天空,今晚的月亮又大又圆,时而躲进云层里,时而展露出来,山风一阵一阵,吹得树叶花花作响,树梢间有黑影窜来跳去,我开始思考登山的意义,为什么要登山穿越?为什么这么虐待自己?是英勇无畏还是无知无畏?把自己置身危险的境地对家人是不是很不负责任?只图自己的一时快乐是不是很自私?想着想着,眼前出现了幻觉,天空的青灰色和树枝的黑色渐渐颠倒,眼前变成由青灰色的岩石和黑色苔藓构成的巨大的山崖,这山崖好像一直在向我压过来,赶紧闭上眼睛,缓了一会,再睁开眼睛,眼前的陡坡越看越倾斜,感觉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滑入深渊,幸好有一块岩石可以稍作遮挡,化解了一部分紧张的心情,我侧过身,不敢再看。
半倚半靠在土台上,尽管坐垫下凹凸不平,硌得屁股生疼,要不断地变换姿势,可是包裹在睡袋和雨衣里,暖暖的感觉让困意渐渐爬上了大脑,眼皮也开始变得沉重。
“决不能睡觉”,我不时的提醒着自己,一来怕着凉感冒,二来怕迷迷糊糊翻身掉下山坡。
为了驱赶困倦,吃了几块巧克力补充热量,留了一罐红牛作为明天登山的保障,把最后的一点水也喝光了,然后把风油精涂在前额、人中,还有雨衣上,提神醒脑,驱赶蚊虫。早晨起来一看,一瓶的风油精都被我用光了。
这一夜显得特别漫长,每看一次表,时间也就是过了二三十分钟,我甚至都怀疑我的Suunto表是不是也患了高原反应了。
这一夜我属于这座大山,我拥有这座大山。
大概2点多开始我迷迷糊糊的睡了一会,再睁开眼睛已经快4点了,天空已经露出了灰白,我知道自己终于熬过了这一宿,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野外露营,没想到是这样的狼狈不堪,这是这座大山给我的下马威吧,但是我还是要感谢老天对我的眷顾,既没有下雨、也没有刮大风、夜里的温度既能让我的头脑保持冷静和清醒又能维持合理的体温。
不过,此刻,肩膀酸痛、胳膊麻木、手脚发涨,双手攥上拳头都很吃力,尽管一个晚上都在不断变换着姿势,但是浑身的关节仍然变得僵硬,四肢和大脑之间好像已经失联,不仅没有力气,动作响应也有所延迟。
慢慢站起身,脱掉睡袋,努力活动四肢,争取让血液加速循环,激活神经末梢的每一个细胞。
不知道是活动起到了效果,还是因为红牛饮料焕发了阳气,感觉体力渐渐有所恢复,简单的吃了一些东西,毫无避讳的释放了身体内多余的水分,整理好行李,给我的露营地拍照留念。
照片:露营时眼前的石头和陡峭的山坡
照片:我露营时的沙发,坐在有塑料袋的地方
    踏上一块大石头,前面的石海一览无余,这漫山遍野的石头就像是有人从山顶泼下来一般,密密麻麻一直延伸到山谷。虽然没有昨晚那么面目狰狞,但是也足以让初次涉足于此的人唏嘘不已,很庆幸自己昨晚没有执着的前行,有的时候选择后退一步并不意味着失败,只要不放弃对目标的追求,后退则是为了更好地积蓄能量。
照片:漫山遍野的石海
之前在网上对石海的形成有过一些了解,太白山石海属于第四纪冰川遗迹,发生在距今约有六、七万年前的更新世末,冰川消退以后,在转暖的冰缘气候环境条件下,或因长期的雪冻雨渗、冻融交替,使基岩在水分冻结膨胀时沿裂隙胀开,导致岩石崩解;或因温度变化,组成岩石的矿物不均一地热胀冷缩,造成岩石破裂。又经强烈的风化、风蚀雪蚀、重力作用而破裂成大量大小不等的棱角状岩块及岩屑,这些岩块在不同地理位置便形成了石海、石河、石裾、石川(石冰川)、石环等。
照片:在石海的碎石中行进,看见左下角的红箭头了吗
现在亲身站在这石海上,还是不得不感叹大自然力量之神奇。沿着红色油漆标记的“石头路”深一脚浅一脚摸索着前进,手里的登山杖在这样乱石嶙峋的路上好像也有些水土不服,有的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登山杖该杵在什么地方。在这样的路上行走最容易崴脚,所以要格外小心翼翼。
走出第一片石海的时候,天空中开始下起了蒙蒙细雨,雨很小,飘在脸上感觉非常湿润。早起的鸟儿在林间歌唱,清晨的空气异常清冽,沁人心脾,我贪婪的大口呼吸,要用这清新的空气给我的肺做个彻底的SPA。
经过一片树林后是第二片石海,有了前面过石海的一点点经验,这段石海走的比较顺利,横切过石海,再次进入一片森林,走了一会,雨点渐渐大了起来,我停下来给登山包和摄影包套上防雨罩,因为地面被雨水打湿,有些泥泞湿滑,加上前一晚几乎没有睡觉,步频开始放缓,连续走了近一个小时,由于海拔越来越高高,感觉氧气越来越稀薄,不得不大口呼吸,这样一来,嗓子很快就感觉非常干渴,咽唾沫都很困难,但是已经没有水了,唯一一罐红牛也在早晨转化成了能量。还好,天空中有飘落的雨滴,胸前强氧包的防雨罩上也有聚集的雨水,渴了就低头用舌头舔一舔防雨罩上的雨水,湿润一下咽喉。
照片:大雾升腾
连续的爬坡,很消耗体力,每走一步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就这样走走停停,直到一个明显的岔路出现在眼前,这是我在登山中最不愿意看见的,尤其是在筋疲力竭的时候,万一选择错误,不仅可能要折返回来多走冤枉路,还有可能就此迷路。我努力的仔细的辨认树上的标记,左手边不远处的树上有红色的标记,再看看右手边的这条路,10米开外的树上好像也有红色标识,不知道是因为眼花还是别的原因,感觉两边的标记都差不多,一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掏出手机,信号很微弱,试着拨了袁师傅的电话,很快就接通了,袁师傅告诉我“左手边的路是正确的,走不多远可以看见石海,过了石海就离南天门不远了,现在山里下雨,起了大雾,非常容易迷路,为了确保安全,到了南天门有两个选择,或者住一宿恢复好体力,明天天气如果好转再继续登山,或者今天在南天门休息一会原路返回厚畛子,一定要确保安全!” 。
约好到了南天门再联系后我放下电话,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一个萍水相逢的人如此的热情,如此的关心自己的安危,让我感动不已。
有了明确的路线,目标已经不是遥不可及,脚下似乎也有劲了,接着又走出了大约四十分钟,远远地可以听见山泉水流动的声音,这一下让我兴奋不已,紧走了几步,当看到山泉水在脚下流淌的时候,真是有一种久旱逢甘霖的喜悦,拿出已经空了好久的矿泉水瓶子凑上去,让瓶子尽量贴近地面,只接了不到半瓶就迫不及待的想喝几口,可是拿在手里的水非常冰凉,真是不敢直接咽下,干脆先把水含在口里,慢慢捂热后再咽下去,冰凉的泉水把牙齿冰的生疼,不过这泉水口感及其甘冽,提神醒脑,胜过各种瓶装矿泉水一万倍.又满满接了一瓶备用。
    当转过一个弯,透过浓雾看见五彩风马旗的时候,我终于看到了希望,我知道这一定是南天门接待站了,我急忙大声喊“有人在吗?”一个穿着非常朴素的中年汉子应声而出,好像是早有心理准备知道我要来似的。
    中年汉子告诉我,要是知道我昨天晚上已经到了石海,肯定会过去接我上来的,不过我心里想,昨天任凭谁接我我也不会上来了,因为昨天实在是走不动了,何况还要穿过石海。
    寒暄了几句,得知他就是袁师傅提起的邻居卞师傅。    
    他把我引到坡下的蓝色铁皮房子,放好行李,再回坡上,仔细看了看南天门的环境,南天门的主殿建在山坡的平台上,旁边有一个用木板搭起来的柴房,主殿的对面横卧着一块大石头刻着“南天门、海拔3135米”,我看了一下Sunnto表,非常一致。在平台不远处好像是气象观测塔的设备,蓝色铁皮房子就在主殿前面坡下的另一个平台上。
照片:南天门界碑
    外面还下着蒙蒙细雨,卞师傅让我赶紧进到柴房烤烤火,去去寒气。柴房不大,用木板搭成,顶子上铺着塑料布,屋里有些昏暗,完全是借着从木板的缝隙和门口射进来的光线照明,柴房的右侧有张大桌子,上面摆满了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和几个暖壶,桌子旁堆着成捆的柴火,柴房的左侧是两个大炉子,其中一个生着火,炉子旁有一张略显破旧的条凳。
照片:烤火暖身的炉子
    见我进来,卞师傅拿出一只大碗,然后用桌子上的抹布使劲的擦,好像生怕我会嫌弃这碗不干净似的,然后又从一个塑料袋里抓出一把茶叶放进碗里,沏上开水,嘴里还念叨着“这茶肯定不如你们大城市里的茶好喝,就和着喝吧,先暖暖身子”,我捧着大碗茶坐在条凳上,一股暖流从指间传到心里。
照片:大碗茶
    卞师傅向炉子里添了几根粗大的木柴,用吹火棍把火吹旺,让我脱掉外套,挂在烟囱边上,把条凳凑近炉子。屋子里青烟缭绕,好长时间没有闻到点炉子时呛人的烟味了,感觉还挺亲切的。不一会我身上的T恤就开始冒出热乎乎湿气,驱走身上的寒气,人也精神了起来,这才想起要给袁师傅打电话,屋子里没有信号,要到外面的山坡上才行,卞师傅怕我冻着又给我找来了一件棉衣。真心感谢这位体贴入微、憨厚朴实的老大哥。
    拨通了袁师傅的电话,告诉他我已经安全到达了南天门接待站,接着袁师傅给我建议,让我在接待站里先休息一晚,好好补充体力,明天再继续登山,最好雇一个向导会安全一些,接待站的卞师傅就可以做向导,我想肯定是因为看到我一个人用了一天半的时间才走完人家只需走一天的路有些担心了吧。我又向他了解了雇向导的费用,放下电话,雨小了一些,远处的山在云雾时隐时现。
照片:若隐若现的跑马梁
    决定了要住一晚再出发,心里马上踏实了许多,饥饿感也随之而来,我再次进到柴房的时候,卞师傅已经开始准备午饭了,他告诉我自己不太会做饭,平时一个人的时候就熬点粥,就着咸菜可以喝上一天,要是有登山者在这里吃饭一般就是做面汤,比较方便。
    大铁锅里水很快就烧开了,下了宽条挂面,煮一会,水马上又开了,点了冷水,再开,在点冷水,反复好几次,卞师傅告诉我因为这里海拔太高,水开了也就80度左右,不容易煮熟,要反复多烧开几次才行。  
    面条盛到大海碗里,再从另一口锅里盛出菜汤浇在上面,满满的,然后倒上老醋和辣酱,还给我找出几瓣大蒜,热气腾腾的端到面前,在湿冷的山上喝一碗热乎乎的面汤,那感觉只有一个字:“爽”。那一刻我在想幸福到底是什么?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也有不同的答案吧,此时对我来说,幸福就是烤烤火、就是大碗茶、就是热面汤。
照片:热面汤
照片:无题
    吃过饭和卞师傅聊了会家常,就感觉困意涌了上来。本来想趁着天亮,又有充裕的时间可以好好的在南天门拍几张风光照,可是天公不作美,整个山都笼罩在云雾之中,不如就利用这个时间补补觉吧。
    铁皮房子里是一张大通铺,上面铺着厚厚的褥子,在床的一角摞放着好几床厚厚的被子,估计晚上这里会很冷的样子。我在床上又铺了一层棉被用来防潮,同时也为了防止凉气袭击我比较脆弱的腰部。然后在上面铺上我的睡袋,睡袋上再盖上一床棉被,钻进去,暖暖的,不一会就进入了梦乡。
    睡梦中好像自己还游走在山间,隐隐约约地还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这声音由远及近,翻个身,迷迷糊糊的睁开眼,从窗户向外看去,天还很亮,说话的声音很真实,就来自山坡上。叽叽喳喳,有男有女好不热闹,难道是有同路的登山者了?这下来了精神,也没有了睡意,穿好衣服,向山坡上走去。
    在走出房间拐到房子侧面的时候,一张寻人启事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写着的时间是今年7月中旬,一位游客只身进入太白山,至今未能与他取得联系,家人万分焦急。看了以后我也有些后怕,这也更坚定了我要请向导的决心。希望这位游客能平安走出大山,早日与家人团聚。
    柴房里已经挤满了五六个人,正围坐在火炉边烤火,每个人身上都湿漉漉的。原来他们中有四位是登山的游客,一位是随行的向导,另外的两位是南天门下一个接待站的接待人员。一打听,他们是今天早晨从铁甲树冒着小雨上来的,才用了不到8个小时,真有些不敢相信他们的速度。当他们问起我的经历时,弄得我都不太好意思说了,一直在解释因为贪图摄影才耽误了大量的时间,在一旁的卞师傅也帮着解围。
    雨渐渐停了,他们为了明天能尽早赶到大爷海,今晚要住在药王殿的接待站,所以没做太多的停留就继续赶路了。
    我拿着相机在周围漫无目的拍摄,企盼着能早一点云开雾散。卞师傅忙完手中的活,凑过来好奇的看着我摆弄照相机和三脚架,我干脆就把这两天拍的照片展示给他看,看完以后卞师傅有点不好意的问我能不能给他照一张像,因为他们村里的老人说,拍了照片可以带走霉运。这我倒是头一次听说呢,他看出我有些诧异,给我讲了他最近一连串的遭遇。我赶紧支好三脚架,选择好背景,给他拍照,我想如果能有机会用手中的相机帮助别人,让别人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从太白山回来就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也没有时间整理和打印照片,真是很惭愧,直到9月2日才把卞师傅的照片打印出来连同天津的一些特产给卞师傅和袁师傅寄了过去,不过还好,总算是在赶在中秋节前寄到了他们的手上,同时也送上我对他们的祝福:好人一生平安!
    大概下午4点多,天空竟然开始放晴了,远处的山上的雾气开始消散,大片的云朵悬浮在半山腰间,形成了壮丽的云海奇观,我兴奋得心率加快,感觉呼吸都有些急促了,好在有三脚架的辅助不用担心手抖造成的震动。
照片:雾气升腾的山峦
    此时的天空很亮,山体比较暗,光比很大,如果对着天空测光拍照,天空会保留更多的细节,色彩也会很漂亮,但是山体就会漆黑一片,反过来,对着山体测光拍照,天空就会一片惨白,没有办法,这是照相机感光元件CMOS的宽容度限制造成的。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平衡光比,最常用的做法是使用渐变镜GND压黑天
空的亮度,或者采用包围曝光的方法后期制作,也可以使用机内的HDR功能,不过用HDR拍出来的照片太过艳丽,我不太喜欢,还有一个比较常用的土办法就是摇黑卡,这次出来之前本想买一套LEE的GND滤镜,但是时间的关系还有担心重量最终放弃了,不过我带着自己制作的黑卡了。
照片:无题
    这是我头一次使用摇黑卡的方法拍照大光比的风光片,根本就没有经验,虽然在网上恶补过不少关于摇黑卡的技巧,也看了各路高手摇黑卡的视频,等到实际操作的时候,因为紧张和兴奋,要领被忘得一干二净了。
    取景、构图、点测算出光比、调焦、计算出摇黑卡的时间,B门曝光,按下快门的同时把黑卡尽量贴着镜头沿着你要遮挡的部分上下均匀晃动,心里默默数着数,这里有一个窍门,你心里快速默念一次1-10 的数字刚刚好就是1秒钟的时间,最后一下一定要快速的把黑卡移出到镜头外。为了保障有足够的时间摇黑卡,就需要使用ND镜尽量延长曝光时间。
    一开始拍的几张并不顺利,不是天空过曝就是有黑卡的影子,后来慢慢地熟练了一些,在山体充分曝光的同时,天空的云彩也表现出了更多细节,还是有一些小满足的。当然,要想得到比较严谨的高质量的风光照片,我觉得还是使用滤镜系统更加可靠。
    总体上这次实践虽然不能算作非常成功,但是能够尝试一种新的拍摄手法还是有所收获的。其实,拍出好的照片固然是每一个摄影人追求的目标,不过享受拍摄和创作的过程更是其乐无穷。
照片:无题
照片:无限风光在险峰
照片:变换莫测云雾
照片:南天门界碑前自拍
    卞师傅做好晚饭,喊了我好几次,我才停下来。
    晚饭非常简单,还是挂面加菜汤。下午那一拨人走后,卞师傅就和我商量晚饭的事情,并且很不好意思地问我能不能晚饭还吃面汤,因为刚才药王殿接待站的人从这里经过时,按照山里的习惯要给他们提供便饭,没想到没有控制好量,面汤做多了,所以为了避免浪费想把剩下的当做晚饭。确实,把食品背到3000多米的山上是件不容易的事,干嘛要浪费了呢。
    拌着卞师傅从家里带来的肉酱,还有我带上山的鸡蛋、火腿和卞师傅边吃边聊,当我向他提出转天想请他做向导时,卞师傅很爽快的就答应了,他很诚恳的告诉我最近上山的人少,在这里值班也挣不了几个钱,要是能当向导当然非常高兴,可以多挣点钱补贴家用,我们商定了转天的早点和出发的时间。
    这顿饭胃口奇好,吃了一碗面汤外加一碗苞米粥,吃得肚子涨涨的。其实,说实话,当时心里像长了草一样还一直惦记着云海、日落与晚霞呢。 
照片:看云卷云舒
照片:日落时分
    吃完饭,天边的火烧云红彤彤的,非常漂亮,我站在山坡上不断地变换着视角,想抓住这日落时最美的30分钟,直到看不清了,才恋恋不舍的收起相机。
照片:跑马梁上的火烧云
照片:无题
照片:渐渐形成的云海
    晚上八点多回到铁皮屋子,因为没有照明设施,里面漆黑一片,借着手机的光亮,找到窗台上的蜡烛点燃,烛光摇曳,发出微弱的光,可能是因为海拔较高,太阳一下山,天气马上就变得非常寒冷,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赶紧吹了蜡烛,钻进睡袋,在家很少有这么早就休息的时候,为了明天有更好的体力,今天晚上早早休息吧,当然不睡觉好像也干不了什么了。
    熄灭了蜡烛,屋子里顿时黑了下来,非常安静,甚至能听到自己呼吸的声音。因为下午睡了一觉,这时候根本也没有困意,就琢磨后面的行程怎么调整,原计划今天晚上是住在小文公接待站,明天下山直奔西安,后天在西安市内游览、调整一天,晚上坐火车返回北京,可是现在的行程整整是晚了一天的时间,返程的火车票已经买好了,不方便再做更改,只能压缩在西安调整的时间,这样的话,我明天必须走到小文公才能赶上回程的火车。
    但是刚才卞师傅告诉我,他只能陪我到大爷海,他要在下午3点前尽量赶回南天门,因为一般登山者可能会在3点左右到达南天门,南天门接待站不能没有人值班。那么从大爷海到小文公这段路就需要我自己独行,天黑前能顺利抵达吗?昨天晚上的露宿还让我心有余悸,再一次露宿还有那么幸运吗?
    正在琢磨着,忽然听到房间里有翻动塑料袋的声音,漆黑的屋子使这种声音显得非常诡异,我咳嗽了几声,那声音停了一下,马上又开始了,会是什么呢?田鼠?松鼠?不会是蛇吧?越想越毛骨悚然,赶紧摸索着起来,找到打火机点亮蜡烛,察看了一下,没有发现什么东西,躺下又待了很长时间,那种怪异的声音也不再出现了。
    渐渐地瞌睡虫爬上了大脑,眼皮越来越重,为了防止半夜蜡烛引燃周围的木头,起来熄灭了蜡烛,就在我迷迷糊糊地快要睡着的时候,那诡异的声音又出现了,而且这家伙好像就在床上,我赶紧用脚敲打床板,有东西连蹦带跳的跑了。不久声音再次响起,折腾了几个回合,我终于败下阵来,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半夜醒了几次,外面的大风刮得呼呼作响,我蜷缩在睡袋里,倒是没有感到特别的寒冷。
8/9    8/10    8/11    8/12    8/13    8/14
火 车→厚畛子→南天门→小文公→西  安→火 车
火 车→厚畛子→露  宿→南天门→小文公→火 车
 5点多,我睁开眼睛,天已经亮了,懒懒的不想起床,昨天和不明声音制造者的战斗消耗了我太多的体力,直到卞师傅喊我吃早饭了,我才慢悠悠的起来。
    早晨的空气非常清新,一晚上的大风把山里的雾气吹得一干二净,天空碧蓝,朝阳暖暖的笼罩在山峰上,半山腰的云海上下翻涌,时卷时舒。
照片:晨光笼罩
照片:云海
照片:朝阳下的太白山
照片:被云雾包裹的跑马梁
    来到柴房,用大舀勺盛了半勺凉水兑上一些热水,简单的擦了一把脸,这时才发现指甲缝里有很多洗不掉的脏东西,之前一直都觉得山里人不讲究卫生,这次身临其境,才感受到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洗脸、洗手都是一种很奢侈的事。
    卞师傅已经准备好了早饭,苞米粥、洋葱泡菜、豆瓣肉酱,还有我带上山的火腿、鸡蛋、豆腐干,苞米粥稠稠,可以感受到山里人的淳朴。
    用紫皮洋葱做的泡菜我还是头一次吃,开始以为会有洋葱刺鼻的辛辣,小心翼翼的吃了一块,酸甜中略带有辣味,非常爽口,卞师傅看出我爱吃,一个劲往盘子里加,让我多吃点,因为要走一天的山路必须保证足够的体力。我想这个开胃的小菜也一定有降血脂、降血压的作用吧,回家后可以尝试着做一些。
    吃完饭,把行李分成了两个包,我背一个稍轻的包和摄影包,卞师傅帮我背着大包,然后把食宿费、向导费(住宿费60元、饭费每顿20元、向导费300元)交给卞师傅,他告诉我因为昨天晚上的面汤不是新做的,所以坚持不收费了。向导费比网上说的贵了一些,但是我也没有划价,一来我觉得这些住在山里的人生活真的很不容易,二来我觉得相隔千里的人能够相识是一种缘分。
    7点20再次踏上了山间的小路,一路上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树下各种野花争奇斗艳,时而从树林间传出清脆的鸟鸣,山风习习,吹在身上感觉有一丝凉意。这次有卞师傅同行,心里踏实了很多,虽然从肩膀到脚底都还没有从酸痛中解脱出来,但是放松的心情让脚步不在蹒跚。
照片:布满大石块的山路
    开始的一段路有很多大石块,卞师傅就踩在石块突起的尖上,从这块跳到另一块,脚步轻盈,不一会就看不见了人影了,我在后面边走边拍照,恨不得把这一路的风景全部装进我的相机。
照片:湿地上的木排
照片:各种野花争奇斗艳
    紧走几步,远远地又能看见我的红色登山包了,卞师傅正在等我。追上卞师傅,我提出希望他能给我讲讲这山里的植物,特别是有什么草药,也好长长见识。说完,卞师傅随手就挖出了一颗像野草一样的植物,把根部放在手心里,轻轻地抖掉根部的泥土,从里面捏出几颗米粒大小淡褐色的东西,告诉我这就是太白山有名的中草药太白米,可以治疗胃病,并示意我可以尝一下,我拿了一颗放入嘴里,嚼碎,感觉微微有一点苦,我也挖了两颗,找到了几粒太白米,因为手里握着登山杖,就随手放在身后冲锋衣的帽子里,想等一下再找塑料袋。
    走了大约一个小时,眼前变得一片开阔,远处蓝天白云,眼前的几间小屋子就是药王庙接待站了。
照片:药王庙接待站
    后来在网上查阅资料得知这里供奉的是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从刻着“药王庙”几个大字的石头旁看到这里的海拔竟然和南天门一样,原来我们这一路就是在同一高度绕着山转,难怪没有出现登高时的那种吃力。
照片:Suunto表显示的海拔高度很精确
照片:沿途采的草药
    看我忙着拍照,卞师傅和这里的主人寒暄了两句,稍事休息。因为地形开阔,这里的风很大,风吹过后,阵阵寒意,我赶紧戴上冲锋衣的帽子,不过这下可坏了,我刚采的草药不是掉在地上就是掉进了衣领里,好不懊恼。
    据说后面的路会越来越难走,我们没敢耽搁时间,继续前进。接下来我又认识了太白黄连、铁将军等草药,作为标本,每种都采集了一棵,不过因为没有工具想完好的连根挖起来还真是挺困难的。这次我把收集的标本都放在了一个塑料袋子里,但是又要握着登山杖、又要提着塑料袋还真有点不方便。
照片:长相奇特的树干
  因为挖草药,弄得满手都是泥,好在脚下的湿地到处有水洼可以洗手,水很清澈也很冰凉。 
    走着走着突然发现手里的塑料袋不见了,什么时候丢的呢?这可是我辛辛苦苦挖了一路采集的。 
    回忆了一下,我想应该是在洗手的时候放在石头上忘记拿了,估计卞师傅在前面不会离得太远,就决定折回去寻找,往回走了没多远,就发现前面是条岔路,两条路一模一样,刚才是从左边来的还是从右边来的,真的很难分辨,脑子里一下子有点懵了,因为今天有卞师傅带路,自己根本就没有特别注意过路标。不过很快就冷静下来,仔细回想刚才走过的路有什么特点,看见过什么不一样的树木和风景。试着从右边的路走了一段,感觉不像,折回来又走左边,当看到一颗巨大的枯树干时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路,因为刚才我还给它拍照呢。顺着这条路,很快就到了刚才洗手的水
洼,塑料袋安安静静的躺着那里。
照片:无题
    拿起塑料袋,赶紧去追赶卞师傅。路上想想,为什么在山里容易迷路,就是因为所有的路都几乎都一模一样,很难区分,走错一个岔路可能就会越走越乱,所以户外登山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确保安全,比如指南针、GPS、而且还要尽量记住路上的一些特点。    
    卞师傅已经坐在远处的大石头上在等着我了,我也没好意思把自己差点迷路的糗事告诉他。
照片:平缓的山路
    越往前走,视野越开阔,树越来越稀少,基本上只有松树和高山草甸了,路很平缓,在这里行走非常惬意,只是空气越来越稀薄了,卞师傅不时地停下来,指指这个告诉我是什么什么草药,指指那个,说是什么什么草药。
    我现在一个也记不起来了,不过看得出来太白山确实名不虚传,到处蕴藏着丰富的宝藏。          
照片:蓝天、白云、草甸
照片:无题
    经过了这段平缓的高山草甸,开始上坡,眼睛里渐渐地被各种巨大的石块填满,望不到边,好在昨天已经领教过石海的厉害,心中有数。小心,小心,再小心,每一步都提醒自己注意脚下。但是卞师傅走的非常轻松,可以说是在石尖上跳跃,网上有人说这是石尖上的舞蹈。
照片:石海铺成的山坡
照片:流向山谷的石河
    艰难地翻过这个石海铺成的山坡,前面隐隐约约的可以看见一泓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里就是玉皇池了,据说是玉皇大帝曾在这里洗过澡。我的手表显示这里是3350米。离玉皇池不远的山坡上有几间房屋,卞师傅说平时有一个老道士在这里修行,不过我们去的时候没看见,卞师傅在外面对着一处石堆拜了拜,我想是为了祈求一路平安吧。
照片:玉皇池湖水
    玉皇池边风很大,我和卞师傅在屋子前找了一个比较避风的地方,晒着太阳,补充食物,时间刚好是10:20,整整三个小时,早晨吃的东西已经转化成能量在路上被消耗光了,我拿出火腿、鸡蛋、豆干、牛肉干、饼干和巧克力给卞师傅,我虽然也有些饿但是一点胃口也没有,因为每顿饭都有火腿肠,现在看着火腿就有点反胃,但是想想后面还有很远的路途,还是努力吃了一些。
照片:玉皇池的道观
    我问卞师傅,接下来的路怎么样,还要走多长时间能到大爷海,卞师傅说按照现在的速度估计下午13:00点左右可以到达,然后指了指玉皇池后面的山坡,告诉我接下来先要翻过这个山坡到三爷海,然后经过二爷海,最后到达大爷海。先不说眼前这山坡的高度,光是这满山的石头看着就让人头皮发麻。
    既然选择了这个旅程,就要努力坚持到终点。
    把垃圾整理好,放到房子边上的一个垃圾盆里,然后用石块压好防止刮飞,然后向下一站进发。现在想想,当时真应该把自己的垃圾收好放到包里,背到山下。
照片:像不像火山喷发
照片:我喜欢这深邃的蓝色
    如果说前一天摄影还是一种享受的话,此刻却好像是在应付差事。因为昨天拍照的时候要对着一个景色选好位置,做好构图,调整好曝光组合,才会按下快门;现在是对着风景一通乱拍,心里想的是只要能拍下来,回家再做挑选,旅游摄影大都这种心态吧。好在强氧摄影包既可以比较方便的取放相机,又能对相机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如果只是挂在脖子上,相机一定会磕的面目全非了。
    我又要跟上卞师傅的速度,又要频繁的拍照,再加上海拔不断地攀升,我的呼吸越来越急促,喘气的声音越来越粗重了,卞师傅不停地说让我慢一点,休息一下。
    等我们上到山顶,回望玉皇池,它就像一颗蓝宝石镶嵌在群峰之间,非常漂亮,我想这一路的美景就是对努力攀登的人最大的奖赏吧。
照片:美丽的蓝宝石
    上坡,上坡,还是上坡。风也没有减小的迹象。一路顶风对体力的消耗极大。每当我抬头看到前面是不断升高的陡坡时,心里真的有些犯怵,但是当回头看着自己已经走过来的路,看着那些刚刚还在怀疑自己能不能攀上来的陡峭山坡已经被远远的抛在身后时,马上又会充满信心,燃起新的力量。
    到达三爷海的时间和卞师傅估计的差不多。这个海子和玉皇池没有太大的区别,感觉略小一些,山坡上有坍塌的石墙遗迹,地上散落着一些铁瓦当,在海子的边上两个铸铁钟,钟上的文字依稀可辨。我们没有停留。
照片:河畔上的这对古钟里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照片:无题
照片:无题
照片:回望墨绿色的三爷海
照片:俯瞰让人怦然“心”动的玉皇池
    到达二爷海的时候,已经有些筋疲力尽了。但是二爷海的久负盛名,还是让我乐此不疲的对着它拍个不停。二爷海的面积和三爷海差不多,湖水清澈透明,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让我奇怪的是,看不到有活水注入,它是靠什么成为黑河的发源地,靠什么源源不断给西安提供饮用水呢,我想在这高山之下一定还蕴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吧。
照片:二爷海自拍
    还没有触碰到湖水,就能感受到它的冰澈透骨,我用随身携带的矿泉水瓶子满满的装了一瓶,手已经被冻的通红了,我问卞师傅这水可以直接饮用吗,卞师傅说可以直接喝,但是太凉容易闹肚子。
    本来这瓶水是为了作为标本带回来的,可是后来在去小文公的路上实在是渴的要命,被我喝去了一半,这水口感极好。
照片:黑河的发源地二爷海
照片: 略显瘦小的二爷海
    继续向上攀登,终于看见了其他的登山者,他们是从大爷海过来去南天门的方向,两位的年龄和我相仿,看样子也是走了很长时间了,一脸的疲惫,相互问候,提醒对方一定注意安全,感觉在人烟稀少的地方,能看见同好之人,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望着他们的背影就如同看到我自己的狼狈,此时我已经没有力气说话,没有力气拿出相机,脑袋中一片空白,只是双手还紧紧的握着登山杖,四肢机械的重复着动作,每一步都走的异常的艰难。
照片:山坡上的玛尼堆
    是卞师傅的一句“看,那就是拔仙台”,把我从“梦中”唤醒,听到“拔仙台”三个字,我顿时来了精神,顺着所指的方向,远远地能看见我此行的目的地。
    3767.2米的顶峰在视野里聚集成了一个点,悬挂在天边。
    当你没有看到目的地的时候,总是可以幻想着“翻过这个山坡就到了”,一路上我也一直这样暗示自己,以便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处于亢奋的状态,可是,现在,当我看见了拔仙台的遥不可及,让我的信心颇受打击。
    我现在的状态还要不要继续登顶,还能不能继续登顶。
照片:无题
    卞师傅告诉我从这里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先到大爷海,然后登顶,另一条是先登顶,然后到大爷海,建议我先到大爷海,这样可以把行李寄存到大爷海的接待站,然后轻装登顶,而且从大爷海登顶路途会近一些。我也觉得背着登山包冲顶不现实,要是能从大爷海休整一下,恢复体力,也许会给登顶带来更多的保证。
照片:无题 
    翻过一个垭口以后,路面变得平坦了很多,左手一侧的山峦就是大名鼎鼎的跑马梁,山顶向一条直线横跨天空,一马平川的感觉,远处的山腰上可以看见黄色和蓝色的帐篷。石头路终于被甩在身后,踩着软软的泥土地,感觉好踏实。
    当远远地看见山坳里的蓝顶铁皮房子时,就像是看到了曙光,脚下顿时也有了力气,登山杖像两只触角在前面探路,减少下山时俯冲带来的危险,然后一路小跑,以最快的速度下了山坡,13:05到达大爷海。
照片:传说中的大爷海
    没有找到接待站的工作人员,没办法寄存包裹,就坐在房子前面的石凳上一边休息,一边向卞师傅打听登顶的事,卞师傅说登顶顺利的话往返需要1个小时的时间,路很难走,嘱咐我一定要注意安全。
    因为卞师傅还要马上赶回南天门,不能有更多的停留。我给卞师傅拿了一些吃的,以便他在路上补充体力。
    想想从早晨出发到现在6个小时的山路,想想望而生畏石海和陡坡,这些向导也真的是非常的辛苦,虽然他们走惯了山路,但如果不是为了生计,谁愿意冒着危险奔波于深山密林之中呢。
    等我把登山包整理合并成一个,抬头再看来时的路,卞师傅的身影已经消失在我的视线中了,默默的祝他一路平安。
    接待站房间的门都开着,里面摆满了上下铺的架子床,有些拥挤,卫生情况也不是很好,几个学生模样的游客正在不紧不慢的整理行李,大概是要在这里住宿。我迅速浏览了一圈,决定还是先登顶,然后按照计划走到小文公住宿,这样转天坐火车的时间就更有保障,不会太赶。
    吃了防高反的药,正盘算着怎么登顶,远处又来了一队驴友,交谈中得知他们是从都督门走过来的,昨天在雨中走了一天,看装扮都很专业的样子,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还用魔术头巾遮住了脸,只露出两只大眼睛,让我觉得怪怪的,心想大小伙子至于武装成这样吗?可是后来下了山,在宾馆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脸时,才明白这样遮挡的必要性,高海拔地区的风和阳光实在厉害。
照片:大爷海
    就在我纠结怎么存放行李才能轻装登顶时,正好同行的人中有人决定为了给队友照看行李放弃登顶,真是为她感到可惜,很艰难的走到这,离登顶只有一步之遥时,却为了队友而选择放弃。但是更钦佩她为了确保同伴取得成功而牺牲自我的精神。
    13:40,我只带了相机和登山杖轻装向山顶前进。开始的路走的还挺轻松的,上了一段土坡之后,前面的路简直就是巨石阵,不过因为休息了半个多小时,体力得到了一些恢复,再加上因为即将登上顶峰心里有阵阵兴奋,我一边注意脚下踩稳每一步,一边留意前面的路标,登山杖也运用到了极致,不一会就追上了前面一小队登山者,这是几名学生,他们比我出发的早,但是由于风很大,路很陡,他们走走停停。                      
照片:回望大爷海就像一颗墨绿色的宝石
    超过他们不久,我就开始感觉有些喘不上气来了,海拔3600米以上本来氧气就很稀薄,我刚才的快速攀登肯定给心肺带来了过量的负荷,意识到这一点,我赶紧放慢脚步,调整呼吸。
    不久,学生们从后面又赶了上来,气喘吁吁地从我身边经过,我提醒他们一定要注意脚下,注意安全。
    等我再次赶上他们的时候,他们正在商量还要不要前进,因为前面的路实在太恐怖了,几块大石头构成了一个几乎垂直的天梯,另一侧是非常陡的山坡,看着确实有些心惊肉跳。他们一起看着我,问我还要不要继续,我说既然来了,就是为了登上顶峰,绝不会放弃,我们只需小心一些,应该可以通过,说完我率先登了上去,他们犹豫了一下,也跟着上来了,过了这个难走的天梯,几个学生越走越快,毕竟是年轻人,一会就超出我很多了,我还是按照自己稳定的步频攀登,同时也和他们保持着安全距离,因为有些石块非常容易松动,跟的太近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过了一会,几个学生在上边喊我,告诉我前面没有路了,我紧走几步,到了学生的位置,左侧几块巨石形成了天然的垛口,下面是悬崖,探出身去,可以远远的看见拔仙台,还是那样小小的一个点,而且感觉是在另外一个山的顶上,我抽回身子,再看右侧,和刚才的天梯差不太多,关键是找不到路标了。开始我也有些心慌,不会是走错路了吧,可明明是看着路标上来的啊,我试探着俯下身,手脚并用,慢慢爬上天梯,没想到前面竟然是一个平坦宽阔的山顶,不远处的石头上画着黄色的箭头,当时的感觉真是柳暗花明一般,我赶紧告诉身后的学生。
照片:垛口
照片:平坦宽阔的山顶上
    山顶上有很多玛尼堆,数不清的玛尼堆,拔仙台就在平顶山的尽头。沿着石块上或红色或黄色的箭头,绕过一间石头房子,可以看见远处三三两两的登山者正在登上拔仙台,他们应该是从二爷海那边攀登上来的。
照片:巍峨耸立的拔仙台
照片:近在咫尺的拔仙台
    登上拔仙台,反而没有了在山下要冲顶时的兴奋。拔仙台似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锥体,参天入云,三面陡峭,雄险无比,相传是殷周之战结束后,姜子牙封神之地,此后唐代有道士在此建拔仙台道观用来修行。在距今1000多年中,道观数次被毁又数次重建,最近一次是2011年7月22日被雷电击中引发大火而烧毁,据说烧毁前的建筑重修于清康乾年间,现在只剩一些残垣断壁,感觉十分凄凉。
    经过3天的努力攀登,现在这座山峰的高度已经被我增加了1.7米。站在拔仙台上,极目远眺,确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可谓“俯首群峰低,放眼天地宽”。赶紧举起相机,毫不吝惜快门,想把山顶的风景全都浓缩到我的镜头中。
照片:拔仙台
照片:能看见山脊上蜿蜒崎岖的山路吗
    当我拍了两张后,快门突然就没有反应了,一开始还以为是相机出了故障,仔细检查,原来是电池没电了。我知道这次出行充电不方便,一共带了6块电池,到现在只用了三块,备用电池都放在了登山包里,现在偏偏赶在山顶上没电了,真是欲哭无泪的感觉。真后悔自己没有在登顶前检查好剩余电量。
    好不容易登上顶峰,怎么也要留个纪念照吧。
    记得以前相机没电的时候,关机再打开,偶尔还以勉强再拍一两张。我决定试一下,先把相机放在一块大石头上,对准拔仙台的石碑,然后把镜头垫稳,取景,开机,设置2秒自拍,按动快门,迅速跑到位置,没想到使用残余电量居然又照了3张。
照片:要想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就要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的艰辛
    山顶的风很大,眼前的云层很厚,远处乌云密布,我担心会下雨,决定马上下撤。等走到刚才天梯的位置,又是寻找了半天才看到路标,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山顶上的路标有很多用的是黄色箭头,时间久了,非常模糊,很不容易分辨,害得我还差一点走错路,好在前面是悬崖,赶紧退了回来。
    从上往下看刚才的天梯,几乎就是垂直的山崖,看着真有些发憷,腿有些软,万一一个不小心,滚落下去的话,估计找都不用找了。我先蹲下身,把登山杖抵住前面的石头,确认稳妥了,然后一点一点往下挪,保持身体的平衡,每挪一步,再把登山杖换到下面一个可靠地支点上, 如此反复。真是应了那句话“登山容易,下山难。”
    绕过几个弯,突然感觉身后有人,回头一看是一位身穿黄色冲锋衣的驴友,矫健的身姿,就像一只梅花鹿,在岩石上跳跃,健步如飞,一会就跑到我的前面去了,可是他并没有顺着箭头的指示继续前行,而是向另外一个方向攀了过去,我还在奇怪的时候,只见他从石缝里掏出了一个大大的登山包,原来为了轻装登顶,他把登山包留在了这里,看得出这一定是一位户外经验丰富的老驴。
    等我下来的时候,他已经躺在草地上晒太阳了。我看看时间,用了将近一个半小时,看来还算比较顺利。有了登顶的经验,突然觉得对后面的路更加有信心了,所以决定加快速度,希望能在天黑前下山赶到西安或者至少赶到汤峪。
    从山顶下来没走多远就看见一位从小文公方向上来的登山者,我问了一下他走的时间,他说已经走了四个小时了,当时是15:15,我计算了一下,按照他的速度我要到19:15才能到小文公,这样的话,根本就别想今晚到西安,到汤峪都不可能了,感觉一盆凉水从头浇到脚,心里顿时冰凉。
    但是我觉得自己是下山应该比上山快一些吧,不管怎样,只有不停的走,才有可能快一点到达。山里的风很大,感觉有7、8级,半山腰的路只有两人并肩的宽度,右侧就是望不到底的陡坡,风从山上刮过来,吹到身上,感觉一不小心就有被吹到山下的可能。
照片:眼前都是陡峭的山坡
    一阵大风吹来,背后的登山包被吹得晃晃悠悠,赶紧把身体向山坡的内侧倾斜,用登山杖抵住路的边缘,等风小一些再继续前行,和强劲的大风抗衡非常消耗体力,也耽误了不少时间。行走途中偶尔有人迎面过来,他们都是从汤峪上来去大爷海的,向他们打听时间,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起初弄得我一头雾水,后来想想是因为每个人的体力和负重都不一样,所以用的时间自然也不一样吧。
照片:窄窄的山路
    从拔仙台下来,已经走了一个小时了,身体上的各种不适全都袭来,口渴、头晕、肩膀酸疼、四肢无力,脚趾麻木,几乎是每走20几步就需要停下来大口喘气,为了缓解肩膀的压力,每次都是先物色一块大一点的石头,紧走几步,把背上的登山包靠在石头上,用石头托住,放松一下颈肩和腰部,但是每次起身就非常困难了,要用全身的力气才能再次托起登山包,起身的一瞬间背包惯性的向前冲,很容易把自己晃到山坡下,所以要非常小心翼翼。
    眼前的路就像一条巨蟒缠绕在山坡上,蜿蜒崎岖。
    突然前面被一块突出的大岩石挡住了去路,本来就很窄的路就只剩下一只脚的宽度,也许平时会毫不犹豫的通过,可是现在背着无比沉重的登山包,四肢已经累得有些发抖,还真是有些紧张,咬咬牙,把登山杖挂在手腕上,侧过身趴在石头上,抱着大石头慢慢挪过去,样子一定很狼狈。
    一个人独行,一路风景相伴。
    远处的山崖变换着各种姿态,活灵活现,连绵起伏的山峦,被笼罩在蓝色的天空下,变幻多端的云彩时而驻足,时而快速闪过,印象中有一块极像猴子的岩石伫立在远处的山崖上,这石猴两手抱在胸前,似乎是在作揖祈福,也似乎是向每个经过的登山者致敬,我想这般美丽的风景就是大山给予每一个艰辛攀登者最好的奖赏。不过相机被取出来的频次越来越少。拿出来也只是匆匆拍上一张,马上放回包里,不是没有美景,实在是没有力气了。就让眼睛把这些美景记录在大脑里吧。
照片:能看见石猴吗
照片:正在作揖致敬的石猴
    上坡、下坡、土路、石头路,走不完的路。
    爬上一个山坡后,山路顺着山势拐到了视线以外,走过去又是上坡,我算算时间,感觉过了这个山坡就应该快到大文公接待站了。
    下午的行进并不孤单,时而有迎面走过来的登山者,时而有同路者在你休息的时候从后面赶上,然后他在前面休息的时候又被我超出,见面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注意安全”。
    当我远远的看见山间垭口里的亭子时,我还以为已经到了大文公,等走过去才知道,离大文公还有一段距离,这里的山坡上很多玛尼堆,因为是风口,风很大,一个小伙子累得坐在石头上,好奇的看着我这一身户外打扮,问我大爷海好看吗?我告诉他,你要自己看了才知道,同一个风景,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大爷海对于我来说,不仅是风景,更是对意志的挑战。
照片:守望
照片:满山坡的玛尼堆
照片:远山的呼唤
照片:消失在雾中的山路
    一片乌云飘过,天阴了下来,感觉有些冷。
    又走了一段,终于看见蓝色铁皮房子了,这蓝色已经成了希望的颜色,导致在之后的行走中看见蓝色就莫名的兴奋,甚至有一次把远处别人穿的蓝色冲锋衣都看成了接待站。    
    17:00到达大文公庙。大文公庙接待站里人很多,主要是从汤峪那边上来的游客,从他们的穿着装扮看,他们就是简简单单的来旅游,大多穿着租用的防寒服、背着小个的旅行包,站在他们当中,我的打扮很另类。
照片:大文公庙
    花了5元钱打了一杯开水,和刚才一起登顶的来自上海的兄弟聊了两句,然后匆匆的拍了一张照片,不敢耽误时间,直奔小文公。
    过了大文公以后,在路上就能看见三三两两的游人了,在窄窄的山路上,每次相遇,大家都礼貌地互相让路,看到我的装扮,都好奇的问我是从哪里走过来的?当我告诉他们是从南坡的铁甲树上山,已经走了3天的时候,大家都表示出惊讶和敬佩,给我加油鼓励,让我心生自豪,脚下似乎也增添了力量。
    精神上的慰藉毕竟不能完全弥补体力上的不足,连续行走了11个小时,感觉整个人都要虚脱了。
    眼前的碎石路起伏不断,持续消磨着意志,还要担心头顶山坡上的石块会不会突然滑落。天就快要黑了,也不敢随意坐下来休息,累了就把登山杖顶在胸口,上半身压在登山杖上,稍微缓解一下腰背的压力,然后鼓足勇气再走几步。
    路上还遇到了出现高反的人,呕吐不止,同伴陪在身边,在进退两难的环境下,显得束手无策。了解了情况,我问他们要不要吃一点抗高反的药试一下,然后给他们拿了几片诺迪康胶囊,希望能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照片:远在天边的凉亭(没照好,找找看吧)
    蜿蜒的山路从前面一个山钻进去,又从另一个山钻出来,延伸到天边,看不到尽头,真是心灰意冷的感觉,后来干脆不去想还有多远,不去看前面的路是怎样,只是一心埋头走好脚下的路,等走了一段时间,再回头看看,成就感又化成信心助我前行。此刻真的体会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含义。我想只要脚踏实地,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就没有走不到的终点。脑子里突然就冒出了汪国真的诗句“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照片:无题
照片:再见红箭头,谢谢你一路相伴
照片:终于看到了夕阳笼罩下的小文公
    19:30,天擦黑的时候,我走到了小文公庙接待站,海拔3480米。这里没有蓝色铁皮房子,代替它的是彩钢板房,很整洁干净。
    看到我过来,接待站的伙计问我是不是要住宿,可我还一心想着能不能今天就一鼓作气下山,和他一打听,这个时间缆车和景区内的班车都已经停运了,今晚已经没有可能再下到汤峪了,就决定住下。
    他带我来到其中一个房间,里面有些暗,除了中间窄窄的通路,房间两侧摆满了架子床,床连床形成了两个超大的上下铺,门后也没有空着,还摆着一个超窄的架子床,大部分床上已经放了东西,接待站的伙计告诉我这间屋子里只有角上的下铺和门后的上铺还有空位,我也是头一次入住这种传说中的男女混宿大通铺,感觉非常不习惯,就选择了门后的上铺,一晚上60元,后面再进来的人被告知一晚80元,因为已经快住满了,老板也随行就市开始涨价。
    放下行李,直奔食堂。食堂就在宿舍旁不远处,可以提供热水、臊子面、菜夹馍、方便面、苞米稀饭和豆稀饭等,东西还挺全的,价格就不能计较了,臊子面25元/碗、稀饭6元/碗、馒头3元/个、鸡蛋6元/个、热水20元/壶,还有其他食品。毕竟是从山下背上来的,也不容易。找了地方坐下,感觉头上就像带了紧箍咒,眼眶酸疼,眼睛发花,晕晕乎乎有些困意,我想可能是有些高反的症状吧,赶紧吃了诺迪康,又找老板要了一碗苞米粥,没想到端上来的不是苞米粥,是苞米汤,喝到最后才看到碗底下铺着一层玉米渣。但是不管怎么说,这碗热乎乎的苞米汤喝下去后感觉舒服了一些。喝完以后几次想起身回房间,因为晕晕的都没有站起来,也没有胃口再吃东西,就呆呆的坐在那。
照片:臊子面
    缓了好一会,决定还是先吃一些东西,这样才能快速的补充体力,对抗高反,为明天下山奠定基础。  
    20:15,吃完东西,感觉好多了,走到外面,被冷风一吹,又有了精神。回到房间,把睡袋铺好,坐了一会,屋子里全是年轻人,大部分是学生,聊天打牌,热热闹闹的。
    突然外面有人喊看星星啦,屋子里的人都开始穿了外套往外走。这一喊也提醒了我应该去拍星轨和银河了。本来这次上山就带着这个愿望的,只是累得完全忘记了。
    房子前的空地很平整,视野非常开阔,月亮已经徐徐升起,通红通红的挂在天边。漫天的星星罩在头顶,密密麻麻,感觉离我们很近,我还是头一次这么清晰的看到北斗七星和银河,银河的壮美真是难以用语言描绘,赶紧支起相机,对准银河,可是由于取景器里一片漆黑,几乎什么也看不到,再加上24mm端的视角也不够宽广,构图非常困难,只能凭着感觉调整相机的位置和角度,然后对焦到无穷远,连着拍了几张。
照片:第一次拍美丽壮观的银河
    由于是第一次拍星空,一点经验也没有,使用机内降噪耽误了不少时间,等回看照片时发现欠曝了很多,对焦也不够准确,构图更是糟糕。这张是挑出来修了一下勉强能看的一张,为了第一次,还是贴出来做个纪念吧。
    后来又试着拍星轨。星轨的拍摄可以用单次长曝法或者叠加法,但是都需要合适的构图、精确的对焦和准确的曝光。
    叠加法需要拍摄几十张或上百张进行后期叠加,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尝试了一下单次长曝,但是拍摄途中总有好奇的游客走过来问这问那,因为脚下很黑,生怕他们踢到三脚架,而且还有很多同学用激光笔对着天空照来照去全是杂光,后来天气越来越冷,手冻得发僵,我也无心恋战,草草收兵。                             
照片:失败的星轨照片,看着晕晕的,为什么好像有两个圆心
    躺在床上才发现,床边没有护栏,躺在上面不敢轻易翻身,很容易掉下去,床上的褥子比较薄,尽管躺在睡袋里,硬硬的木板还是硌的哪都不舒服,不到十点房间的灯就熄了。
    周围的同学们还兴致颇浓有说有笑,有的商量转天的行程,有的干脆架起手电继续打牌,我虽然感觉困得不行,但是翻来覆去睡不踏实。
    睡袋上盖着棉被,一夜没有感觉到冷,也许是因为屋子里人多吧。最后不得不提一下,屋里的空气一如各种户外帖子里描写的一样,当然也有我鞋子里的贡献。
    在昏昏沉沉的半睡半醒中,隐约听到悉悉索索的声响,按亮手表,才四点半,周围好像有同学已经起床了,正在整理行李准备出发。待他们出门的时候,透过门缝看到外面仍是一片漆黑,这么早就出发,真佩服他们的毅力。
    昨晚打听过了,食堂5点半才开始卖早点,现在还有近一个小时,睡不着就干脆坐起来。陆陆续续起来的同学们有的整理行李、有的开始洗漱、也有个别和我一样的一动不动在发呆。终于熬到5点多,起来用昨天买的热水弄湿了毛巾,简单的擦了一把脸。
    食堂里一片漆黑,灶台已经生起了火,两口大锅里好像蒸着东西,滋滋冒着热气。喊了几声,没有人答应,我也懒得再走回房间,就坐在餐厅里等,过了一会,老板进来告诉我5点半会准时发电,这下我的手机就可以复活了。
    其实南天门接待站原来也有一个发电机,现在坏了,没有修理,晚上很不方便,也不能给电子设备充电。比较而言小文公的配套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好,不过,太过商业化会不会就失去了原始、自然、纯朴的味道了呢?这真是一对儿矛盾的课题!
    早点的种类很多,苞米粥、八宝粥、菜夹膜、煮鸡蛋。这一晚尽管没有睡踏实,起来感觉体力还是有所恢复,肚子也感觉饿了。要了一碗八宝粥、煮鸡蛋还有菜夹馍。
    又等了一会,发电机启动了,餐馆里也有了照明,我赶紧拿出充电宝,让老板帮我充上电,我的手机和充电宝从昨天晚上就已经没有电了,因为山里没有信号,索性就关机放进了包里。今天有很多要用手机的事情:下山后必须和家里联络报个平安,已经失联了一天,大家一定很焦急。还要联络袁师傅,他也一定很担心我的安全,告诉我下了山一定报个平安。另外因为是晚上的火车,下山后打算先预定一家酒店休息一下。所以要在下山前尽量多的争取时间充电。
照片:日出前的等待
    填饱肚子,天边已经开始泛红了,我马上回到房间,拿出相机、三脚架,调好光圈、快门静静等待太阳升起的那一刻。
照片:日出前的静谧
照片:犹抱琵琶半遮面
照片:无题
照片:霞光万道
    这次户外摄影有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拍慢门水景、第一次使用ND镜、第一次摇黑卡、第一次拍云海、第一次拍银河、现在是第一次拍日出,其实拍日出、日落最好用反向渐变镜,压暗画面中间太阳的光亮,平衡光比,可以让山景和天空更充分的曝光。这次遗憾的是没有这些道具,但是毫不影响我拍片的热情。
照片:冉冉升起的太阳,霞光万丈
    眼看着镜头里的红红的太阳冉冉升起,霞光逐渐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股新的力量从心底涌出。如果下次再来就早一点出发,登上不远处的天圆地方,都说那里的视野更开阔,取景没有遮挡,是观日出的绝佳地点。
    拍完了日出,移动镜头,锁定在接待站前山坡上的三顶帐篷上。朝阳暖暖的照在彩色的帐篷上,充满了生机,我非常敬佩他们的勇气,这才是真正驴友的户外生活,心中暗下决心,下次登山一定要带着帐篷,体验一次帐篷宿营的户外生活。
照片:户外勇士
照片:和谐
    回到房间,屋子里的人已经走的差不多了,我收拾好行李,坐在房间里一边休息一边看风景。
照片:真正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向接待站的人打听了一下,如果直接去上板寺大概要走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如果选择先去天圆地方然后再去上板寺的话,还要再加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6点半左右,背起登山包,尽管里面的食物已经被消灭的差不多了,我依然觉得没有减轻分量。
    面前的路虽然看上去平缓,但我还是使用了登山杖。上上下下的石头台阶让我有挥之不去的阴影,腿部的每一次弯曲都需要付出平时几倍的能量,希望今天的路不会像昨天那么艰辛。
    从小文公接待站出发,依然一个人前行。
    没走多远就看到前面的亭子,本以为休整了一个晚上,体力上会得到很大的补充,哪知道看见亭子的时候,脚步依然不听使唤的停了下来。顺势坐在亭子里稍作休息,回望小文公在视线里已经缩成了一个点。
    在这里还遇到了从天圆地方下来的几位游客,他们是准备今日到拔仙台和大爷海,然后再返回来。问我到大爷海需要多久?路是不是很难走?我一一回答,还鼓励他们不要轻言放弃,要加油!没想到对方对我的户外行走也佩服不已,赞叹我一人独行穿越太白山的勇气!
照片:回望小文公,能看到横卧在石海上的山路吗? 
照片:路上有看不完的风景
    从亭子里出来再走了不到十分钟,就来到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和太白山森林公园的交界点,从这里往前便是太白山森林公园的地域了。也就是说已经完成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部分的穿越,我拿出相机记录下这一刻。
照片:太白山保护区留念
    前方的路分成两条,向左是继续下山到上板寺,向右是上山去天圆地方的路。天圆地方是我来之前决定必须去的景点,因为这里是中国南北的分水岭,上面立有中国南北分界点的界碑。但是从小文公出来走到这不过几百米,一路上走走歇歇,看来体力上还是恢复得不够充沛。再看看表,计算时间,从上板寺坐缆车到下板寺,大概需要20分钟左右,从下板寺到汤峪车站需要1个小时左右,从汤峪到西安的车程也要近3个小时,这样一来到西安最快也要下午2点多了。这还不算上找车站和等车的时间,时间紧迫,为了有充裕的时间确保不会延误晚上的火车,最终决定放弃攀登上天圆地方。
照片:向左是下山去上板寺的路,向右是上山去天圆地方的路
    有的时候放弃就是最好的选择。
   留下一些遗憾,也许是给下次再来留下一个美好的借口,不过,如果再来真的需要借口吗?
    左边下山的路,是一条用木板修筑的路,从地面到栏杆全部是木材,看着就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心中暗喜,终于摆脱了遍布碎石的土路,回归了平坦道路,收起登山杖,大步向前走,可是没走出多远,就感觉脚底一滑,一个趔趄,差点摔倒,仔细一看,原来脚下的木板上有一层冰膜,周围阳光还没有照到的木板上也有,我想大概是由于一晚上湿气结成的露水被冻成冰膜了吧。我赶紧将本来已经收起的登山杖又拿了出来,因为路实在是太滑了,再加上身上还背着大包,我可不想在旅途的最后出现问题。
    木板路一段平缓、一段台阶,起伏连续着。在遇到一处连续向下的台阶时,感觉每次向下迈出脚步的时候,腿部的肌肉都在抖动,大脚趾因为麻木几乎失去了感觉,也影响了身体平衡的稳定性,只能小心翼翼的移动脚步,一只脚完全着地站稳,另一只脚跟上去踩在同一个台阶上。每一个台阶都要用两步来完成,虽然比预期的速度慢了很多,但我还是不断地提醒自己要注意安全,越到最后就更要当心。
    沿途走下来的时候,还有几段没有修好的木板路,工人师傅已经开始上工,电钻、刨木、安装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平常看似非常简易的木板路,建在陡峭的山壁上,丝毫来不得半点马虎。我想今后再来这里的时候,路况会更好了吧。
照片:还在建设中的木板路
     8点,我走到了海拔3300米的拜仙台,从旁边的石碑上了解到,“苏东坡曾经为解关中大旱,在此长跪三日拜仙求雨,故名拜仙台”。
    此刻虽然已经双腿发抖,但还是经不住诱惑,小心翼翼的爬上了拜仙台,站在石台上极目远眺,壮丽景色尽收眼底,石台上安有护栏,挂在上面的同心锁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台下两位老人正在歇脚,他们的家就住在厚畛子附近,听说我是从铁甲树走过来的两位老人对我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太厉害啦!勇敢! 
照片:同心锁
照片:拜仙台 
照片:居高临下的感觉
   从拜仙台下来,看见还有另外一条上山的路,从石碑上看这条路通往天圆地方,只有500米,区区500米没能登上天圆地方还真有些遗憾。
照片:山顶就是天圆地方
    我沿着台阶慢慢走下来,周围堆满了各种建筑材料,能看得出太白山森林公园正在大兴土木。在拐弯处啊还看见一座佛龛,里面供奉着大肚弥勒佛,佛案前有香火和贡品。
    因为时间太早滑行索道还没有开放。这个滑索是十年前建成的,从拜仙台可以滑行到上板寺缆车上站,滑行长度480米,上下落差为76米,速度每秒16米。在3000多米的高山上滑行一定非常刺激。但是我不想再等一个小时了,我提醒着自己,还是赶路吧,继续,继续,继续......。
    前面的路越来越好走了。路两旁的古松千姿百态,有些还挂着名牌,应该是珍稀树种。不知名的鸟儿叽叽喳喳在林间飞来飞去,路上空气清新,饱含负氧离子,环卫工在仔细的清扫木板栈道,游客三三两两陆陆续续迎面走来,在清晨的斜阳下一片悠闲祥和的景象。
    缆车站附近也在施工,听说是在建设通往天圆地方的缆车。虽然还没有到缆车开放的时间,但是缆车已经开动了,我到售票口询问是否售票,管理员像是刚刚睡醒似的,睡眼模糊的问我,单程还是双程?问得我一头雾水,有人会在山上购买往返票吗?也许是我少见多怪吧。
照片:缆车票
    50元买好票,坐上缆车。前前后后的车厢基本上都空空荡荡的,整个索道好像就只有我一个游客,从缆车向下望去,盘山公路弯弯曲曲。 
照片:山路弯弯 
照片:空空荡荡的缆车
    下了缆车再走过长长的石台阶就到达下板寺汽车站了,已经没有力气再游览下板寺了,问清了可以坐哪辆车去汤峪,迫不及待的登上车,卸下背包,坐在车上感觉浑身如散了架一般。
    因为下山的游客很少,等了很长时间才准备开车,开车前售票员告诉我要补票,因为在帖子里早有耳闻,并不感到奇怪,太白山森林公园和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是各自独立经营的,下车到售票口说明了情况,补了门票和车票共80元,对于原价160来说还是有所优惠的,但是对于只是借路下山来说,还是挺贵的。
照片:公园门票
    汽车行驶在山路上,一个急弯接着一个急弯,晃得我晕晕乎乎,赶紧把头靠在椅背上,减少摆动,但还是感觉非常恶心,开出不远,后面座位的一对年轻的情侣已经开始呕吐了,好像受到传染,我的胃也一阵阵的痉挛,赶紧按着虎口,想尽量的分神,但是不起作用,一个急刹车接着快速转过一个急弯后,我突然感觉浑身冒汗,有些烦躁,我知道这是要呕吐的前兆,马上抽出塑料袋,强忍了半天还是吐了几口,都是水。
    呕吐完,感觉舒服了很多,精神也放松下来,但还是不敢往车窗外看,闭着眼一直熬到终点。
下车不远处就是汤峪客运站,客运站候车大厅很新,也很干净整洁,买了去西安的车票,35元,顺利的坐上了去西安的巴士。
    出了山区,车子开的越来越平稳,我用手机上的大众点评软件查找火车站附近的宾馆,希望能找到一间便宜的钟点房,最后预定了锦江之星。选择这里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来锦江之星是全国连锁,口碑不错,二来这里提供4个小时的钟点房,正好和我晚上乘火车的时间衔接。
    在车上眯了一觉,12:30车子停在了西安客运站,下车一看,和我出发时的客运站不是同一个位置,出发时的客运站是在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对面,而现在是停在了站前广场的同一侧,难怪4天前那个帅哥警察给我指这个方向呢,不过这个车站是到达的车站。
    下了车,感觉终于回到了人间,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决定要先填饱肚子,正好不远处看到了德克士,本来想吃点当地小吃的,想想还是算了,人生地不熟,万一吃坏了肚子就麻烦了,德克士还是比较卫生的,进了德克士的门,几乎所有的顾客和服务员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就好像我是天外来客,不过也难怪,自己穿着一身深绿色的速干衣裤、头上包着彩色头巾戴着墨镜、脚上穿着沾满了泥土的登山鞋、背后的登山包上还挂着三脚架和登山杖。这幅打扮在城市里确实少见。
    点了餐,找了一个人少的地方赶紧吃完走人。
    我预定的锦江之星北门店距离火车站还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有些尴尬,走路有些远,坐汽车不太方便,先后拦了几辆出租车,没有司机愿意去,最后只好招手找电动三轮车,商量好价钱15元。
    到了锦江之星,给前台看了团购号,办理入住手续,从14:00点到18:00点,4个小时56元,比较划算,门市的价格要99元。
    大堂很干净,服务也很热情。当时没有大床房了,就换成了标间。一个人倒也无所谓,主要是想洗个热水澡,换身衣服,休息调整一下。值得一提的是,电梯间里安装了门禁系统,刷一下房卡才能按亮你要去的楼层,看了一下,安全通路里也有门禁系统,这点很安全,外人不会随便进入。
    房间比较宽敞,有中央空调也很凉爽,屋子里还算干净。放下行李,给手机充上电,觉得有些口渴,才发现房间里没有瓶装水,从来都不习惯用宾馆里的电热水壶,只好又下楼到宾馆对面的超市买了水和水果。然后给家里发了一条短息“我已回到人间,勿念”,又给袁师傅打了电话,告诉他我已经平安到达西安,谢谢他给我的帮助。
    洗澡的时候,无意间一照镜子,下了自己一跳,镜子里的人是我吗?蓬头垢面我倒是不惊讶,关键是脸黑黑的,颧骨上飘着疑似高原红,再看看手背,也是又黑又粗糙,难怪一路上有很多诧异的眼光,这让我明白了在大爷海看到的年轻人为什么遮挡得只露出了眼睛。
    美美的洗了一个热水澡,躺在舒适的床上本想睡一觉的,但是怎么也睡不着,翻来覆去,满脑子都是这几天登山时的情景,又恐怕睡过了头,耽误了火车。开着电视躺了一会,感觉很无聊,起来把行李重新整理了一遍,把在火车上要用到的东西放在外面,看看差不多快18:00了,下楼退房。
    退房的时候我问前台的美眉,附近有没有能吃到当地小吃的饭馆,美眉抬头指指对面的马路说,那家关东吉祥就不错。
    来到马路对面的东关吉祥,一进门就有一种老国营店的感觉,站在收银台面前对着图文并茂的菜单,一时不知道该点些什么,服务员递给我菜单让我先坐下那慢慢看!我放下行李,再看菜单,本来只想吃一点垫垫肚子的。结果,还是禁不住诱惑。点了臊子面,泰安凉皮,肉夹馍,还有西安当地的汽水——冰峰。肉夹馍的馍,很香,肉也入味,比天津的所谓白吉馍腊汁肉好吃很多。汽水也很过瘾,口味类似山海关,感觉全国各地都在恢复这橘子口味的汽水。
    环顾四周,看得出来在这吃饭的人大部分都是回头客,说明这地方口碑还是不错的!
照片:好吃的肉夹馍
    吃饱喝足,来到马路上,车辆很多,道路很拥挤,拦了几辆的士都没有停下来,无奈只好继续寻找电三轮。
    电三轮大爷很客气,问明我要去的地方,开价10元,比我来时便宜很多,有些暗自庆幸,电三轮在胡同里刮来拐去,没多会大爷就说到了让我下车,可是眼前只是一个底下通道的入口,一点也不像火车站广场啊,我怕大爷听错了地方,还特意说了好几遍,怎么给我拉到这来了呢,大爷看出我的疑虑,直给我解释,因为电三轮在大马路上禁行,只能走小路,从这个入口下去,出了地下通道就到了。
    我将信将疑,顺着人流往下走,通道有些黑暗,好在不长,从出口上来,便看见火车站进站口的牌子了,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火车站人很多,在进站口外面排起了很长的队伍,因为要验车票和身份证,队伍行进得很缓慢,进到候车厅的时候已经19:15了,候车厅里乱哄哄的,空气中夹杂着难闻的气味,忍到19:45终于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和来的时候一样,火车上有很多外国游客,看来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真的是声名海外。
    回程的车票是下铺,比上铺方便了很多,躺着、坐着都很随意。回想着这些天的经历,就好像是一场梦。
    手机充着电,我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段话:“此时此刻,我已经在回家的火车上,很抱歉让大家担心。感谢一路上家人和朋友的挂念,感谢在厚畛子结识的袁建军,没有他的帮助,我可能就被困在山中;感谢南天门老卞帮我背包到大爷海;最后还要感谢老天爷的护佑,让我一路有惊无险。” 真是应了那句话,“无兄弟不登山”,多亏有了你们的陪伴,我的旅途并不孤单。
    7点刚过,列车准时到达北京西站,然后乘地铁到北京南,再坐城际列车到达天津,赶往公司确认施工的结果,晚上19:30到家。
后记
    12月1日这篇文章终于收尾,耗时3个多月。我想是因为这次的出行包含了太多的第一次,所以才有动笔写下来的动力。
    其实对于我来说,写文章是最困难的一件事,因为从小学开始语文就学得很糟糕,最怵头的作业就是写作文,往往憋上一天,也写不出老师要求的字数,所以这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煽情的诗词歌赋,也并不是什么游记,更不是旅游攻略,只是一篇用文字堆砌起来的流水账,把这次户外行走的点点滴滴进行了汇总。
    后来有人问我,你在短信里说“回到人间”是不是因为穿越太辛苦?我说,“我是从天堂回到了人间”。
2014年12月1日

本游记著作权归@chn_liyu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